第九章 引论-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新政”期间行政机构的局部调整: 1901年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成立督办政务处,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为督办政务大臣。制定和颁布改革方案等。 1901-1905 年,清政府连续颁布谕旨,提出三十多项“新政”措施,其中有关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班六部之首 2、设立商部。管理农垦、农牧、路矿、工商等事务。 3、设立巡警部。负责京城及全国各地的警政事务。 4、设立学部。总管各省学堂事务,国子监事务归并学部 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和税务处。 财政处筹划全国财政和统一币制; 练兵处负责统一军制和编练新军; 税务处负责管理总税务司及各关税务司 6、撤裁有名无实的衙门。 从上述“新政”改革的内容看,基本上没有超出戊戌发法的范围,但两者的实质却不尽相同。 戊戌发法多少带有一些资本主义改革的色彩,而“新政”改革基本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外仰列强,内图苟延的补救措施,带有较明显的买办性和封建性。 “新政”的推行,标志着清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体系已经半殖民化。 三、预备立宪与封建帝制的结束 民族资产阶级及清内部的实力派人物呼请“变更政体、实行立宪”,清政府被迫实行君主立宪制。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慈禧正式下诏预备立宪。 (一)“厘定官制”: 清政府的“颁备立宪”是从“厘定官制”开始的,其理由是“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故现行统一厘定官制,以为立宪准备。 1906 年 11 月 2 日,奕劻陈述了现行行政体制的三大弊端: 1、权限不分 2、责任不明 3、名实不符 具体调整工作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调整中央各部院机构。 巡警部改为民政部;户部改为度支部;兵部改为陆军部;刑部改为法部;增设资政院和审计院等。 第二步,各部门按照官制通则精神,健全内部机构。 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等变动较大。 调整后清政府中央行政部门共十二个,各部院的结构更趋合理,有利于行政管理的专门化和行政效率的提高,反映了行政机构近代化的要求。 (二)宪政的准备 改督办政务处为会议政务处,并入内阁。内阁掌握了推行宪政的实权。 1、《钦定宪法大纲》: 根据五大臣考察带回的各国宪政资料,1908 年 8 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 23 条,分为“君上大权”14条和附录“臣民权利和义务”九条两部分。 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皇帝总揽军事、行政、司法等权。 同时也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如:己定的法律,非经议院讨论,皇帝不得以命令更改废止;臣民有言论、结社之自由和人身受到法律保护等。 2、中央资政院的性质和职权: 在立宪派的推动下,资政院1910.10 成立。 议员分钦定和民选两种,总裁、副总裁由皇帝指派的王公大臣担任,其职权是: 议定国家预决算; 讨论有关税制和公债的发行事项; 修订或废除法令; 讨论咨议局和督抚有关争议的亊项以及皇帝提交的其他亊项。 3、资政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是: 1)各部及军机处大臣如对资政院决议不满意时,可以要求资政院复议。 2)重新审议时,如意见仍不统一,得呈请皇帝裁决. 3)当资政院对内阁或政务处的决议有疑问时,可以要求阐明。 4)当行政机关大臣侵犯资政院的权力或破坏法律时,资政院只能奏请圣断。 资政院不是立法机关。没有最后决定权。也无法监督政府行政,仅起到咨询协商的作用。 (三)“责任内阁”的成立 1、“责任内阁”的性质和成立的意义: 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请愿下,资产阶级革命派揭露了立宪骗局,在多方的催促下,被迫宣布1913年召开国会,在这之前成立责任内阁。 1911 年 5 月,清政府下诏颁布了“新内阁官制”,在颁布新内阁官制的同一天,“责任内阁”成立,在十三名阁员中,满洲贵族占八人,其中五人是皇族,时人称“皇族内阁”。同时,撤销旧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等旧机构。 皇族内阁是清政府抵制革命和应付立宪派而作的垂死挣扎,是对封建专制行政体制的改良,内阁的建立和军机处的撤销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的萎缩。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爆发,摄政王载沣下“罪己诏”,颁布《十九信条》。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但为时过晚 2、《十九信条》的实质: 在形式上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 内容: 1、宪法由资政院起草,皇帝颁布,修改宪法的权力属于国会,皇帝不能干颁; 2、皇帝的权力以宪法规定者为限; 3、总理大臣由国会选出,皇帝任命,当总理大臣受到国会弹劾时,他只能解散国会或提出内阁辞职; 4、如无国会批准,皇帝不能缔结国际条约,也不能利用军队解决国内争端。 第二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一、地方督抚权力的加强 表现: 1、首先,地方督抚职位由满人把持转变为汉人掌握;1865—1910年间,总督612人次中,汉人480人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