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自《左传》 教学目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历史散文 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2、通过课文研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 能力,让他们讨论所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春秋》:《春秋》本来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 人物结构示意图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寤生”有三说: 一说是姜氏在睡梦中生下儿子; 一说是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 另一说是庄公生下来就睁开了眼睛。 寤:《说文》:“寐觉而有信曰寤。”本为“睡醒”。 这里通“啎”,《说文·牛部》:“啎,逆也。”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①贰:两属。使西鄙、北鄙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即同时向双方纳贡赋。 ②暱:《说文·日部》:“暱,日近也。”本为“太阳接近地面”,引申为“亲近”。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 为庄公排忧解难。 颖考叔 2、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 3、作者托名 君子的评论。 ①城颖: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颖县西北。 ②颖谷: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③羹:带汁的肉。 ④阙:通“掘”,挖掘。 ⑤融融、泄泄:形容快乐的样子。 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他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决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后又说:“不义不昵,厚将崩。”对于共叔段自取灭亡的结局显得胸有成竹。当共叔段与姜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叙段。庄公设下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象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可见其深藏不露,工于心计。 庄公幽禁姜氏,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可不久就后悔了,这是因为其害怕蒙上不孝的名声,后听从颍考叔之见,在燧道中与姜氏相见,并赋诗说:“大隧到中,其乐也融融!”实足表现了其虚伪。 本文体现了《左传》擅长描写战争的高度技巧,突出表现在叙事的详略上面,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文章只作非常简略的叙述。而是详细写出战争的因果关系,揭示某种历史必然性。本文先交代了兄弟交恶的原因,继续写事态的恶化,只用很少的篇幅写交战的过程的,最后却细致入微地描写母子和好的细节,既完整展现了故事的始末,又在紧张的故事之后插入轻松的场面,从而调节了气氛。在作者看来,共叔段的“不义”导致了他的“不暱”,结果众叛亲离,一败涂地,可见,他的失败有某种历史必然性,也即“多行不义必自毙”。 1、分析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征。 2、结合《郑伯克段于鄢》一文,简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①。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②。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第八段 译文: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纯厚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推广到郑庄公。《诗》说:“孝子德行没有穷尽,长久地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原文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第九段 第七段 原文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译文: 《春秋》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公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兄弟俩像是两个国君,所以称庄公的攻打为“克”;将兄长称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有失教导:说这是郑伯的本意。不说“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书曰”一段释义 郑伯克段于鄢 武姜偏爱 郑伯纵弟 郑伯克段 书论此事 母子和好 (1) (2—5) (6) (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