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呐喊讲
呐喊(第三讲) 作者:鲁迅 主讲人:王欣 单位: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审稿人:袁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周樟寿,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曾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呐喊》介绍 《呐喊》主要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该小说集出版后在社会上得到很大回响。 篇目介绍 《狂人日记》 《药》 《明天》 《阿Q正传》 《孔乙己》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整体思想 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反映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即“他呐喊几声,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学习建议 在阅读小说之前,建议同学们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的生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狂人日记 历史地位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旧礼教的弊害”。 内容介绍 全文由13段狂人的日记组成,实际上是精密安排的一篇心理小说 。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己的判断。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狂人日记》的主题 《狂人日记》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因此文章主题十分明确,主要“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表现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狂人的形象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者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但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他有才气和狂气,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这一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哥的形象 “大哥”这个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典型语言及理解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