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 [深 度 解 读]  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 类图像之十四)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1.(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审题突破】 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冷却凝固 变质 高 温、高压 答案 (1)C (2)C 2.(2015·天津文综,3~4)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2)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然后经过地质作用而到达河滩泥沙中。那么,应该是岩层断裂,岩浆喷发而出露地表,然后经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再经过搬运在河滩泥沙中沉积,故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山地的形成及地形剖面图。火山是由于岩浆喷发而形成,一般构造上呈锥形形态,也就是火山锥,但图中的火山坡度偏大。故A项正确。 答案 (1)C (2)A 命题角度二 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3.(2012·山东文综,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褶皱后沉积层Ⅱ顶部岩层被侵蚀掉,说明出现了侵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Ⅰ,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Ⅰ、Ⅱ岩层都被岩浆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Ⅱ和沉积层Ⅰ。 答案 D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15课标Ⅰ,10~11题,8分 2014课标Ⅰ,36(1)题,6分 2013课标Ⅱ,36题,22分 选择题 综合题 内容探究: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度系数在0.55左右,分值为4~8分。 热点探究:河流地貌,虚拟地质剖面图。 山地的形成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014课标Ⅰ,4~6题,12分 选择题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 -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