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索洛增横长模型高宏
关于东亚增长奇迹的争论 杨(Alwyn Young)在1994年的一篇论文“数字事实:东亚经济增长的经验统计”中应用增长核算详细分析了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指出过去三十多年来,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经济的不寻常的增长,几乎完全归因于投资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加和劳动素质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其他影响索洛留数的因素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关于东亚增长奇迹的争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 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 “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根本就没有什么东亚奇迹。”1997年东亚的金融危机证实了克鲁格曼的结论?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时 期 EA(%) EK(%) EL(%) 1953~1997 23.4 57.8 18.8 1953~1978 2.5 73.8 23.7 1979~1997 37.8 45.4 14.8 (沈坤荣,1999) 其中:EA: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份额 EK: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份额 EL: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份额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953~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为7.7%,其中资本投入的贡献为4.45%,劳动投入的贡献为1.45%,经济增长的76.7%是由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带来的。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仅为1.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3.4%。而且,在生产要素投入的贡献份额中,资本投入的贡献占有主导地位,为57.8%。可见,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增加来取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 但是,从分阶段情况来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明显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的1952~1978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2.5%,而改革开放后的1978~1997年,这一指标高达37.8%。并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不断扩大,这一指标呈不断上升趋势。(沈坤荣,1999) 总结:增长因素分析法 对生产函数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产出增长率的决定公式 R为索洛余值 生产率增长率等于产出增长率减去劳动力增长率 索洛模型总结 Solow-Swan模型:(1)核心方程 Solow-Swan模型:(2)经济稳态和“黄金律”下的最优资本存量 Solow-Swan模型:(3)条件收敛、收敛速度和时间 Solow-Swan模型:(4)基本结论 索洛模型的总结和评论 1.主要结论 (1)无论从任何一点出发,经济向平衡增长路径收敛,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每个变量的增长率都是常数。 (2)条件收敛:在其他外生变量相似的条件下,人均资本低的经济有更快的人均资本的提高,人均收入低的经济有更高的增长率。 (3)人均产出(Y/L)的增长来源于人均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但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 (4)通过调节储蓄率可以实现人均最优消费和最优资本存量的“黄金律”增长。 (5)储蓄率的变化只会暂时性地影响增长率,而不会永久性地影响;储蓄率的显著变化对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产出变化只有较小的影响,且作用缓慢。 对索洛模型的总结和评论 2.批评 未能够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来源。把技术进步(劳动的有效性)看成为外生给定的,而这恰恰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索洛模型是通过“假定的增长”来解释增长的。 附录:边际产出 由规模报酬不变可以得到 资本的边际产出 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出 劳动的边际产出 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性,资本获得其边际产出。 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获得的总产出是kf’(k)。 绝对收敛与相对收敛 对索洛模型的收敛性的实证检验(样本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产生绝对收敛与相对收敛的概念。 绝对收敛:不同经济体; 相对收敛:同质经济体。 绝对收敛 不同的经济体:穷国比富国增长快。 绝对收敛假说。 相对收敛 一个经济离其自身的稳态值越远,增长就越快。 相对收敛假说。 收敛速度:定量分析 收敛速度: k以多快的速度趋近于k*。 2.储蓄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分析 2.储蓄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分析 x的增长路径: 2.储蓄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分析 为变化的速率: 估计为1/3; 估计为6% 所以,速率为4% 2.储蓄率增加的影响程度分析 k和y每年向平衡结果移动剩余距离的4% 移动到一半需要18年;移动到3/4需要35年; 如果储蓄率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