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案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重点:学习优秀人物的向雷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教学方法: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莲说》中作者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来象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青松》诗中诗人用傲霜斗雪的松来作为坚强、高洁的象征,假如我们要赋予梨花、不娇媚、不繁艳、洁白如雪的梨花一种象征意义,该是什么呢?学习了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也许我们会找到一种答案。
夯实基础
字词过关
1.重点字
撵(niǎn)?驿路(yì)??陡峭(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
悠闲(yōu)???恍惚(huǎng?hū)????修葺(qì) ?麂子(jǐ) 蕈(xùn)
2.多音字
(jūn)真菌?????? ???????菌 ???? ????????????????? (jùn)即“蕈”?????????? ????????3.形近字
篾(miè)竹篾 莹(yíng)晶莹 葺(qì)修葺 拢(lǒng)聚拢
蔑(miè)蔑视 营(yíng)军营 葺(róng)葺毛 扰(rǎo)打扰
4.词语解释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3)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8)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9)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打倒“四人帮”后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背景介绍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三、整体感悟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四、合作探究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