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二).doc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1.1等腰三角形(二).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课 题 §1.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清流县实验中学 伍红英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这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今后证线段相等的重要工具,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情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2.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中重要线段相等推导过程,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三角板 教 学 过 程 分 析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第二环节:探索与发现 学生活动: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教师活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 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第三环节:猜想与验证 学生活动: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证法1:∵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1= EQ \F(1,2) ∠ABC,∠2= EQ \F(1,2) ∠ABC,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1=∠2.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证明过程中,学生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毕竟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注意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借助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可能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困难,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用同样的方法验证另外两个命题 第四环节: 变式与拓展 教师活动: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 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 (1)如果∠ABD= EQ EQ \F(1,3) ∠ABC,∠ACE= EQ \F(1,4) ∠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如果AD= EQ \F(1,2) AC,AE= EQ \F(1,2) AB,那么BD=CE吗?如果AD= EQ EQ \F(1,3) AC,AE= EQ EQ \F(1,3) 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活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比较少,可能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底角二等份的线段相等.如果是三等份、四等份……结果如何呢?从而引出“议一议”。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全部解决上述问题,时间不够,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将其余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普通学生仅仅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要求部分学优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要求这部分学优生思考“还可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