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件设计(公开).ppt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课件设计(公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虎符》:歌颂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揭示了生命的崇高意义。 《高渐离》:歌颂了反抗专制暴政的决心和勇气,在反抗和复仇的英雄悲剧中诠释了“杀身成仁”的人生意义。 《孔雀胆》: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性中妥协忍让的弱点所带来是的爱情和人生的悲剧。 《南冠草》:写的是明末少年民族英雄夏完淳聚兵反清,最后壮烈殉国的故事。歌颂了为民族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第五章:20年代新诗:其他诗人的创作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一)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诗歌的语言问题 “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说偈言。一任法田卖人子,独从性海救灵魂。纲伦惨似咯私德(印度等级制度),法令盛于巴力门(英国议院之名)。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谭嗣同《金陵听说法》 黄遵宪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人,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黄遵宪:《人境诗庐草自序》),提倡旧风格含新意境,即用古诗的形式,表达现代的内涵。这是古典诗歌体制内自由化、散文化的尝试,古诗程式化、封闭性的表现形式无法接纳新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在现实创作中证明是行不通的。 (二)西方诗歌的翻译 西方诗歌的翻译是中国新诗诞生的直接推动力。 中国第一首英语翻译诗歌:1864年,朗费罗的《人生颂》(钱钟书考证)。当时主要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样式来翻译外国诗歌,改造意象,无法展示西方现代诗歌自身的面目和个性,将诗译成了不中不西的怪样。 马君武译雨果《阿黛尔的遗诏》:“此是青年红页书,而今重展泪痕无……” 胡适等人倡导直译,硬译。(林纾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古典诗歌已经不可能通过对其形式的改造有所超越和发展,正如鲁迅所说:“一切好诗到唐已经做完”。因此,诗歌的质变势在必然。 (三)胡适“作诗如作文”的新诗散文化主张 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继承了“诗界革命”师法欧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重要的是从体式上的革新入手(诗体大解放),以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不同于古典诗歌的自由体白话诗,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彻底的断裂。 “推翻词牌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主张的提出具有引导新诗创作的意义,但应用于具体的创作中却是一个难题。因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思维和表达形式上习惯了古典格律诗,要用纯粹白话方式来写诗,他们还需要一个认同和习惯的过程。 (四)早期白话新诗 整体特征:诗行较短,语言的欧化和散文化,自由的形式,偏重说理。 重要的诗人有: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 刘半农的成就主要在“革韵”和新体。 沈尹默《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棵顶天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诗歌表现的不是人在自然面前的契合,而是人在自然面前的意义。人与自然不是一种天人和一的同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李白的“唯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景是和谐关系,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黄胜白《赠别魏时珍》“穷光棍/我们是无条件的恋爱/世界哪个不穷/我们到底能爱” 康白情:《草儿》“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康白情:《窗外》:窗外的闲月,/ 紧恋着窗内蜜也似的相思。/ 相思都恼了,/ 他还涎着脸儿在墙上相窥。// 回头月也恼了,/ 一抽身就没有了。/ 月倒没了, 相思倒觉得舍不得了。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一)《诗》的创刊——中国第一个新诗刊物,叶圣陶创办 (二)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尝试》——《尝试》过渡性特征 经历了旧诗的违格;旧诗的再构(形式象旧诗,意义和音韵上与旧诗不合);新诗和旧诗相互搀杂;新诗的全新建构几个阶段。胡适的旧体诗集《去国集》,21首诗歌中,只有1首符合近体律诗的格律。 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收1916-1920年间创作的诗歌75首,初版2年内发行万余册,到1940年,共出版了16版)黄侃讥嘲为“驴鸣狗吠”,胡先驌咒其“必死必朽”。,朱湘评价“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是试加在《尝试集》上的八个大字”。(章士钊讥讽新诗创作是“诗家成林,作品满街”)。但他《尝试》的价值在于作为早期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和古典诗歌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格律和内容、语言方式上完成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革新和超越。 初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贡献主要在:一是以白话文作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一是创立了自由体、无韵体和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的体式中解脱出来。形式上的变革成了新诗诞生的契机。 不足的是: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意味;诗歌语言上的散文化倾向,只注重新诗语言和旧体诗的区别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