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食瓢饮 俭之于水”节水征文:简论鲧、禹治水.docVIP

“箪食瓢饮 俭之于水”节水征文:简论鲧、禹治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箪食瓢饮 俭之于水”节水征文:简论鲧、禹治水 “箪食瓢饮俭之于水”节水征文:简论鲧、禹治水 一、中华第一位河长——鲧   据《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以上记载说明,当天下洪水滔滔,水灾为民众大害之时,最高统治者把选取治水首领当作头等要事。最后在有争议之中选定了鲧为治水责任人,并严明责任要求。当时洪水滔天,水环境十分险恶,这河长治的是普天之下的大洪水,任务极其繁重。 鲧是治水能人,治水不可谓不尽力,他埋头苦干,勤劳敬业,持之以恒地连续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了九年的治水岁月。《山海经·海内经》载,治水中鲧还不顾自身安危“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也可谓是舍生忘死之举。然即使如此,水患还未治平。 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原因众多,控制殊非易事:在滨海地区,卷转虫海侵引起沧海变幻,海水倒灌平原;在江河上中游,可能有极端气候作怪,或者地震形成巨大堰塞湖,山崩地裂造成水道变迁、洪水泛滥的自然现象,非人力所可抗拒。鲧治水的做法是继承前人经验“障”和“堙”,也就是用堤防把聚落和农田保护起来。但面对滔天洪水,低标准的堤防一冲即溃。虽然是事出有因,尚可谅解,但舜为了严明治水责任,还是采用了极其严厉的措施,殛之于羽山。 鲧是上古时期部族领袖尧选拔任命的第一个治水河长,虽治水失败,为悲剧人物,但鲧也是民族治水英雄,他的治水精神一直为人民所追念,传说夏代人们把鲧当作光荣的先祖,每年都要祭祀。没有鲧的失败经验教训,也就不会有之后禹治水的成功。 二、中华第二位河长——大禹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开始承担第二位天下大河长之重任。鲧被杀当然是禹家族的耻辱,大禹被舜推举治水既是对禹的肯定,又是对禹能力的考验,风险极大。禹的伟大之处是不计个人的恩仇,而以天下、民族的利益为重,肩负起了治水的重任。 且看这位中华民族的英雄大河长是如何治水的。 其一,不辱使命,献身治水。《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为了治平洪水,大禹置自身利益于不顾,“三十未娶,行到涂山”后,“恐时之暮,失其度制……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婚后仅4天,又辞别娇妻,前往治水一线,长年在外,过门不敢入,致使“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禹治洪水,遭遇凶险而英勇无畏,置生死于度外。《淮南子·精神训》记:“禹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 其二,深入实践,探求方略。为治平洪水,禹深入实地考察,研究治水之理。《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载:禹“循江,溯河,尽济,甄淮,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大禹得到高士指点,在大越宛委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通晓治水方略后,再深入实地调查研究,“遂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 禹不墨守成规,深入实地,虚心听取民众意见,总结鲧及前人治水教训经验,采取了“疏”的办法,疏通主要江河,引导漫溢于河道之外的洪潮归于大海。于是“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 其三,封赏有功,会计天下。所谓“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传说中禹治水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从黄河到长江,最后到了大越的了溪(今绍兴市所属的嵊州市),治水大获成功,地平天成。 治水成功后,大禹在大越召开了全国性的最高政治会议,对品德高尚的人赏以爵位,对治水有功的人进行封赏,并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便是传说中会稽山的来由。 三、启示 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为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治水英雄的缩影和象征,而最具影响力的应是大禹留下的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治水精神(今日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形成了中华水文化的基石。一代又一代的治水人物本其精神而治水,缵禹之绪,发扬光大。同时传说中远古时代治水严厉的责任追究和水利责任主体,也为历代所借鉴和重视。 综上,也可见今天实施的河长制,源远流长,是对中华民族治水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文档评论(0)

救赎之道就在其中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