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兰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被动.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彭兰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被动

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彭兰 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 《国际新闻界》2008.3 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 《国际新闻界》2009.5 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网络传播与社会人群的分化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2 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 《国际新闻界》2012.10 Web2.0及未来技术对数字化个体的再定义 《当代传播》2013. 2 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互联网群体互动效果的两面观察 《当代传播》2014. 2 新媒体用户:更主动还是更被动 《当代传播》2015.5 一、新传播模式赋予的主动性 VS 人的本性固有的被动性 以个人为中心、以人的关系网络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模式赋予了用户更大的主动性。这主要表现为: 作为“传播中心”的个体用户自主构建自己的信息网络 分布式机制提升用户在内容生产中的主动性 b 人的本性又使得用户具有难以挣脱的“被动性” 用户仍是懒的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 选择的或然率=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 金钱代价、时间代价、精力代价 降低成本的办法 依赖他人 依赖系统 依赖路径 依赖标题 依赖关键词 依赖更直观的形式(信息图表、PPT等) 用户行为仍有很强的惯性 路径惯性 形式惯性 关系惯性 二、个性化服务强化的主动性 VS 社会化环境带来的被动性 个性化服务时代个体用户意义得到强调,个体需求成为服务的目标 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现象也需要警惕 社会化环境又会对用户的主动性形成抑制: 社会化信息传播机制对个体信息消费主动性的抑制 社会化互动对个体态度与行为的制约 社会化环境下“群体”对“个体”的抑制 三、主动控制的前台表演 VS 被动泄露的“后台” 新媒体中的互动,是基于人们的现实需求进行的多重表演 相比现实空间,新媒体用户基于角色的表演要自由得多: 角色获得的自由 角色表演中的自由 角色转换的自由 “后台”泄露: 无法避免的代价 对主动性与被动性这两者,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加上价值判断的标签,即主动性一定是好的,而被动性一定就是坏的 它们的并存,是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常态 很多时候,这两者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新媒体在赋予人们某种主动性同时,也可能强化他们另一个方向上的被动性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elkhn03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