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价值观视域中的天人之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JOURNALOFEASTCHINA NORMAL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6,2014
价值观视域中的天人之辩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241)
提 要:从价值观的视域看,天人之辩既涉及人自身的存在,也关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存在这
一层面,儒家注重化天性为德性,道家则以维护和回归天性为指向,二者各有所见,也蕴含自身的问题,合理的
取向体现在超越天性和德性之间的对峙和分离;它的深层意义,则在于一方面确认人之为人的本质,另一方面
又避免社会规范的形式化、外在化。在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上,今天面临三重超越或三重扬弃:首先是扬弃前
现代的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天人之间原始的合一;其次是扬弃片面的现代性视域,其实质内涵在于超越
天人之间的抽象分离;其三,超越后现代的视域,其实质表现为在天人互动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历史
阶段重建天人之间的统一。以上超越,同时表现为以历史主义的观念,理解和看待天人之间的关系,其价值的
指向,则是人道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统一。
关键词:天人之辩;自然原则;人道原则
以中国哲学为视域,天人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先秦。作为哲学问题,天人之辩既包含历史的内
涵,又在思想的演化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事实上,哲学的问题总是古老而常新,对它的理解也具有
历史性,在这方面,天人关系的讨论并不例外。从具体的内容看,天人之辩涉及不同方面,包括形上层面
的天道观与价值层面的人道观,这里的考察主要以价值观为视域。
一
自从人走出自然,成为自然的“他者”或与自然相对的另一方之后,天与人之间就开始了漫长的互
动过程,天人之辩即以这一互动过程为背景。从以上角度讨论天人之辩,“天”和“人”的涵义分别涉及
两个方面:其一,人自身的存在;其二,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人自身存在这一层面看,所谓“天”主要
指人的天性,“人”则更多地与德性相关联。这里所说的天性涉及人在自然意义上的相关规定。人首先
呈现为有血有肉的具体形态,作为真实具体的存在,人既有生物意义上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新陈代谢
等等,也有与这种规定相关联的自然意义上的精神趋向,如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等等,这种自
然趋向通常即被称为天性。与天性相对的德性不仅仅是指狭义上的道德或伦理意义的规定,而且在更
广意义上指人的文化性、社会性的品格。在人的存在这一层面,天人之辩涉及天性与广义德性之间的
关系。
从人和对象世界的关系这一层面看,“天”首先指人之外的外部存在,如山川草木等自然对象,“人”
则与人的人文性的活动相联系,后者既包括对自然对象的变革,也包括人在社会领域展开的多样活动,
二者构成了人和对象世界关系意义上人天互动的具体内容。
首先可以把关注之点放在人的存在之上。在这一层面,哲学家们对天和人的关系往往有不同的理
本文系作者2014年8月在嵩山论坛的演讲记录稿,由研究生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相关研究同时纳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
国文化的认知基础与结构研究”(10&ZD064)、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实践智慧:历史与理论”(11JJD720004),以及上
海市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项目。
1
2014 6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解,这里着重以儒道两家为对象,对此作一简要的考察。就人的存在所涉及的天人之辩而言,儒家的基
本观念是化天性为德性,他们强调人不能停留于自然意义的存在形态之上,而是应该提升到德性的层
面。尽管儒家的不同人物对狭义上的人性有不同的理解,如孟子谈性善,荀子则论性恶,但从最后的目
标指向来看,两者都要求化天性为德性。就肯定性善的孟子来说,其基本看法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