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身基本知识讲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词身基本知识讲述

唐宋词基本知识讲述 第一讲 词的特点及名称 第二讲 词调(1) 第三讲 词调(2) 第四讲 词谱 第五讲 词与四声 第六讲 词韵的分部与协法 第一讲 词的特点及名称 词是古代诗歌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源于隋朝,成于唐代,而兴于宋。由于唐宋词在中国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所以我们今天所认识的词往往概括为唐宋词。 词相比于格律诗,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形式上,即在词的调、声、韵、句式结构等方面,都与格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词与近体诗的形式区别 1、一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 2、一首词大部分有数片,每片作一段,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各不相同,每个词调有它一定的格式。 4、长短句的句式。 5、字声配合更严密。 二、词的名称 1、曲子词 2、诗余 3、乐府 4、长短句 宋人词集还有称“乐章”的,如柳永《乐章集》,谢懋《静寄居士乐章》;有称“歌词”的,如鮦阳居士《复雅歌词》;有称“歌曲”的,如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有称“琴趣”的,如欧阳修《醉翁琴趣外篇》;有称“笛谱”的,如周密《苹洲渔笛谱》,宋自逊《渔樵笛谱》;有称“语业”的,如《碧鸡漫志》卷二说:“陈无己所作(词)数十首,号曰语业。”杨炎正的词集名《西樵语业》。 第二讲 词调(1) 一、制调 1、来自边地和外域 2、来自民间 3、创自教坊、大晟府等音乐机构 4、创自乐工歌妓 5、摘自大曲、法曲 6、词人自度曲 二、按谱填词 除了偶有先撰词,后上谱的以外,一般都须先按律制调,尔后配以歌词。“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填词。”所以作词叫做“按谱填词”。 但是也有先作了词,然后再配上乐谱的。姜夔《长亭怨慢》词序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他的自度曲可能好些是先作词后谱曲的。 第三讲 词调(2) 三、词调与文情 →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 1、据唐宋人记载 2、据唐宋人作品 3、据词中字句声韵 四、词调的分类和变格 1、令、引、近、慢 2、犯调 3、转调 4、摊破、减字、偷声 5、叠韵 6、联章 除了以上几类变格之外,还有调同名异与调异名同、调同句异与调异句同等形式的变化,在此不一一作介绍。 第四讲 词谱 在唐宋时代,应该编有不止一个的集成性的曲谱,以供教坊乐工演唱和供文人从中择调填词。但这类曲谱都没有流传下来。 唐崔令钦《教坊记》记录了玄宗时代教坊习唱的三百二十四个曲名,但没有同时把曲谱记录下来。 因为较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曲谱,应该是一个官立音乐机构的工作。 清光绪末年敦煌发现的卷子中有唐五代时的工尺谱一卷,载有《倾杯乐》、《西江月》、《心事子》、《伊州》、《水鼓子》、《长沙女引》、《撒金砂》、《营富》等八个曲谱。 另有舞谱二卷,载有《遐方远》、《南歌子》、《南乡子》、《浣溪沙》、《凤归云》、《双燕子》等六谱。 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唐代歌谱和歌舞曲谱。但虽经中外学者详加考订,这些谱字和曲调一时还难以完全认识。 宋人词集中的自度曲,有的也旁注工尺谱。如姜夔词有十七首皆注旁谱,是现在所能见到的唯一完整的宋词乐谱。 这些谱字经过近百年来学者的研究整理,已认识清楚。但十七个谱里都没有板眼符号,所以仍不能恢复宋时歌唱真相。 音谱和歌法失传之后,词就完全诗律化。它只能从字句声韵方面来建立自己的一套格律。这样编撰起来的词谱就和近体诗的声调谱差不多,而和音乐完全脱离了关系。 这类词谱始于明张綖的《诗余图谱》三卷。其谱分列词调,旁注平仄:用白圈表平,黑圈表仄,半白半黑的表可平可仄。 但疏漏很多。后经谢天瑞加以增广为《诗余图谱补遗》十二卷,徐师曾去图而著谱,到程明善又合为一部,刊入《啸余谱》中。《啸余谱》的错误仍然很多。 第五讲 词与四声 一、字声与词调的关系 自齐梁时代周颙、沈约等发明了四声(平、上、去、入),后来就把它的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上,创造了唐代的近体诗。 但是近体诗只分平仄(上、去、入三声统称仄声或侧声),它的字声的组合基本上是两平两仄相间、对举使用。 因为近体诗讲究声律不过是为了口吻协调,便于讽咏。作词除了分平仄以外,有时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字声组合的方式也比近体诗来得复杂多变。 因为作词谐声,还为了协于歌喉,播诸管弦。它是按照音谱的要求,审音用字。所以每个词调都对所用的字声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而且各不相同。 词是合乐的歌词,要按谱填作。一调有一调的风度声响,作词须守平仄四声,就是以文字的声调来相应配合乐曲的声调,以文字本身的音乐性来加强乐曲的音乐性。 歌词的抗坠抑扬,全在字声的配合恰当。如果一首词的字声不能和乐谱密切配合,歌唱时必然发生困难,甚至有棘喉涩舌之病。宋代一般词人对审音用字都比较注意,紧要

文档评论(0)

180****95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