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一” 不 “二” 课你件制作:周思远.pptVIP

说 “一” 不 “二” 课你件制作:周思远.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 “一” 不 “二” 课你件制作:周思远

说 “一” 不 “二” 宋朝年间,有一个黑心的赵员外想要霸占钱秀才的一座山林。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钱秀才被迫以低价卖掉了这座山,但是却与赵员外约定门前的几棵柿子树不卖。写文约时,赵员外目不识丁,所以拉来了一个读书人起草。这个读书人对赵员外平时鱼肉乡里的行为很看不惯,对钱秀才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在写文约时把“柿”写成“是”,即“是树不卖”。由于“是”与“柿”同音,赵员外没有听出什么不对劲,就很高兴的化了押。第二天赵员外派人来砍树,钱秀才拿出文书据理力争,凡是树都不卖。双方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县衙。双方在衙堂上争执不休。县令一看文约,当堂宣判,文约写明“是树不卖”,而赵员外毁约砍树,重重责打四十大板。钱秀才终于保住了自己的树林。 为什么会有歧义 “口头歧义”与“书面歧义” 口头歧义是指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造成的歧义。 如口头上说“明天qizhong考试”(“期中”与 “期终”歧义);“这是zhi ai物质”( “致癌”与“治癌”歧义):写在书面上不存在。再如卖拐“树上七个(骑个)猴,地上” 书面歧义则是写出来有歧义。如“北京人多”有两个意思“北京/人多”或“北京人/多”;再如“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有两个意思“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这就是书面歧义。 “词汇歧义”与“组合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某个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造成的歧义。 同音歧义:他原来住这里(“以前”或“发现了真实情况”) 多义歧义:菜不热了(“不热了,凉了”或“加热”) 多音歧义:还贷款四万元(“hai,仍旧”或 “huan,归还”)? 歧义的妙用 歧义是消极的,在交际中容易造成误解,是语言交际的一种障碍,轻则闹笑话,重则造成恶果,所以应当尽量避免。例如: 一个歧义句引起一场官司——包伙食费、住宿费,甲方付给乙方授课教师每人每天200元工资。(甲方为某市私立大学,乙方为外地某大学成教学院) 但是歧义毕竟是语言本身的一种内在现象,它也有自己的实用价值,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起到出奇制胜,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生动、幽默、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 (1)吹出来的名牌——天仙牌风扇的广告(在一般情况下,“吹”为吹牛,而针对电风扇而言是吹风,词的多义性使广告具有趣味性,更吸引人。) (2)“先救未来的妈妈”——男青年智答女友 (3)“嘴不好”与“眼下没什么”——巧嘴媒婆巧说媒 (4)专营假货——商家故弄玄虚招徕顾客 (5)“大便饭”、“小便饭”——外国朋友巧制笑料 (6)这礼物很重的(一日本专家拎着一纸盒礼物说) (7)谁能回答下列问题,奖铅笔一打(一老师导入新课) (8)《日出》中有一段陈白露同顾八奶奶的对话,由于双方对“死”和“吃”的蕴涵理解不同,所以产生了歧解。 顾八奶奶:你看快天亮了,他的魂也没见一个……进了电影公司两天,越学越不正经干。我非气死不可!露露,你的安眠药我都拿去了。 陈白露:怎么,你要…… 顾八奶奶:嗯,我非吃了不可。 陈白露:那你又何必呢?你还给我。(伸手) 顾八奶奶:不,我非吃了不可,我得回家睡觉去。我睡一场好觉,气就消了。 剧作家巧妙地利用“非X不可”结构的歧义性以及剧中人不同的蕴涵理解造成戏剧性的误解场面: a.顾讲“我非气死不可”,其蕴涵是“被气死”,强调的是一种“必然性”,而陈听了,以为其蕴涵是“自杀”,理解的是一种“必欲性”。 b.顾讲“我非吃了不可”,其蕴涵是“吃药是治失眠的”,强调的是一种“必须性”,而陈听了又以为其蕴涵是“吃药是自杀的手段”,误解为一种“必欲性”。 可见,巧妙地运用歧义,可以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 * 课件制作:周思远 ——避免歧义 明确:问题在于王员外的三句话会让人产生误解,也即涉及歧义问题。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乃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了。”另一客人暗忖:“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王员外不由地喊了声:“我又没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一个短语同时有两种或多种意义,这样的短语就叫歧义短语,也叫多义短语。如:他不吃饭 2000元存款和国库券 一、什么是歧义短语 二、歧义类型 汉语里的歧义现象种类繁多,根据导致歧义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七大类。 一 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1 他在上课。 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664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