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改性AuTS-1催化剂上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docVIP

Sn改性AuTS-1催化剂上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n改性的Au/TS-1催化剂上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研究 潘小荣,张超,罗孟飞,鲁继青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潘小荣(1982—),女,硕士 通讯联系人:鲁继青,男,博士,研究员,E-mail: HYPERLINK mailto:jiqinglu@zjnu.cn jiqinglu@zjnu.cn, Tel: 0579(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 浙江省固体表面反应化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以Sn改性的TS-1分子筛为载体,利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金催化剂,用于在氢气氧气共存下丙烯直接环氧化反应,并比较了不同Sn掺杂量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与红外光谱结果表明,Sn掺杂进入TS-1骨架中。反应活性结果表明,Sn的改性使催化剂上丙烯的转化率由1.6提高到2.5%,环氧丙烷的选择性由87上升到90%,活性的增加可能是由于Sn的掺入引起的配位效应 (ligand effect)。 关 键 词:环氧丙烷; 丙烯环氧化; 金催化剂; TS-1分子筛; Sn; 改性 中图分类号:O643.3 环氧丙烷 (PO)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和各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目前PO的传统工业生产方法为氯醇法和间接氧化法,这两种方法约占世界PO总产量的90%以上。氯醇法技术成熟、投资较低,我国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但氯醇法严重腐蚀设备、产生大量含氯废水对环境污染严重。与氯醇法相比,间接氧化法大幅度提高了单套装置的生产规模,减少了废水的排放等,但也有不利之处,如投资大、联产品比例大,且副产品的市场因素制约严重。由于以上两种工艺的种种不足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因此开发流程简单、副产品少和无污染的绿色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 以分子氧为氧化剂进行丙烯直接环氧化是原子最经济反应,也是催化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乙烯和分子氧在银催化剂上制取环氧乙烷是工业上重要的催化反应,但研究表明,丙烯在银催化剂上进行的环氧化反应,选择性很低[[] Zemichael F W, Paleimo A, Tikhov M S, et al. Catal. Lett.[J], 2002, 80(3~4): 93~98?[] Guo X W, Wang R P, Wang X S, et al. Catal. Today[J], 2004, 93~95: 217~222[] Takahashi A, Hamakawa N, Nakamura I, et al. Appl. Catal. A: Gen.[J], 2005, 294: 34~39]。这是因为丙烯与乙烯相比,由于其甲基上??H的存在,使氧更容易攻击甲基从而使丙烯被深度氧化成CO2。1998年,Haruta等[[] Hayashi T, Tanaka K, Haruta M. J. Catal.[J], 1998, 178: 566~575]首次发现将高分散的金负载在TiO2上,可以在H2和O2共存的情况下对丙烯进行环氧化反应,虽然丙烯的转化率不高,但是PO的选择性很高,这被认为是丙烯环氧化的重大突破[[] Nijhuis T A, Huizinga B J, Makkee M, et a1. Ind. Eng. Chem. Res [] Zemichael F W, Paleimo A, Tikhov M S, et al. Catal. Lett.[J], 2002, 80(3~4): 93~98 [] Guo X W, Wang R P, Wang X S, et al. Catal. Today[J], 2004, 93~95: 217~222 [] Takahashi A, Hamakawa N, Nakamura I, et al. Appl. Catal. A: Gen.[J], 2005, 294: 34~39 [] Hayashi T, Tanaka K, Haruta M. J. Catal.[J], 1998, 178: 566~575 [] Nijhuis T A, Huizinga B J, Makkee M, et a1. Ind. Eng. Chem. Res.[J], 1999, 38: 884~891 [] Yap N, Andres R. P, Delgass W. N. J. Catal.[J], 2004, 226: 156~170 [] Uphade B S, Okumura M, Haruta M, et al. Appl. Catal. A.[J], 2000, 190: 43-50 [] Sinha A K, Seelan S, Haruta M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