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文学3守2761
水 文 学 内 容: 绪论 河流与径流 水文统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洪水流量与水位计算 桥涵孔径设计 桥下河床冲刷计算 第一章 绪 论 1.1水文学研究内容 1、定义 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江河、湖泊、海洋、冰川等)形成、分布、变化、运动、相互转化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2、研究内容 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与发布 水文实验研究 水文分析与计算 水文预报 水文地理 河流的冲刷与泥沙淤泥计算 其他 1.2 水文现象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 1、水文现象基本规律 (1)确定性规律 (2)随机性规律 (3)地区性规律 2、基本研究方法 (1)成因分析法 (2)数理统计法 (3)地区综合法 1.3 水文科学的发展 第二章 河流与径流 2.1 河流与流域 一、河流 (一)河流的形成与分段 定义:接纳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天然泄水通道。 河谷、河槽或河床。 上游、下游、左岸、右岸。 分段:沿水流方向,自高向低可分为河源、上游、 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2.2径流及其形成过程 2.2.1、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自然界的水文循环 定义:地球上以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形式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和生物机体中的水体构成了地球上的水圈。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不断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面和地下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称为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范围贯穿整个水圈,向上延伸到10km左右,下至地表以下平均1km深处。 2.2.2 水文观测与水文资料的收集 一、降水 形式: 雨、雪、霰、雹、露、霜等 特征要素: 降水量(mm) 降水历时(min,h,d) 降水强度(mm/h,mm/d) 降水面积(km2) 暴雨中心 地形雨 锋面雨 气旋雨 (1)温带气旋雨 (2)热带气旋雨 2. 自计式 (1)虹吸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 范围: 0.01~4.0mm/min (2)翻斗式 分辨率:0.1mm 降雨强度适用 范围: 4.0mm/min以内 (3)称重式 记录降水时全部降水的重量。优点在于能够记录雪、冰雹及雨雪混合降水。 (二)雷达探测 气象雷达是利用云、雨、雪等对无线电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的。 有效范围:40~200km。 (三)气象卫星云图 极轨卫星 地球静止卫星:可见光云图 红外云图 影响我国降水(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 高空槽 锋面气旋 低涡 切变线 静止锋 锋区与降雨 副热带高压 热带风暴(台风) 降雨的时程变化描述方法 降雨强度过程曲线:以雨强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而点绘出的一次降雨的时段平均降雨强度过程线。 累计降雨过程曲线:降雨强度过程曲线随时间积分而得出的曲线。 流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 1.算术平均法: 条件:流域内雨量站分布较均匀、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2. 垂直平分法(泰森多边形法) 条件:流域雨量站分布不太均匀,为了更好地反映各站在计算流域平均雨量中的作用。 假设:流域各处的雨量可由与其距离最近的雨量站代表。 3. 等雨量线法 条件:当流域地形变化较大,而雨量站分布较密,能结合地形变化绘制等雨量线时。 蒸发率:单位时间内的蒸发量 充分供水、不充分供水两种情况 可能最大蒸发率或蒸发能力(EM): 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某一蒸发面的蒸发量,即同一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率。 水面蒸发的观测 1. 器测法: 水文部门普遍采用 E601蒸发器。 每日8时观测一次, 得日蒸发量; 月蒸发量 年蒸发量 折算系数:K=E池/E器 2. 间接计算法 利用气象水文观测资料间接推算蒸发量: 水汽输送法、热量平衡法、彭曼法、水量平衡法、经验公式法等。 彭曼水面蒸发公式: 土壤蒸发 (一)土壤蒸发过程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土壤充分湿润, 供水充足E接近最大蒸发能力EM; 第二阶段:土壤水分减少,WW田,供水条件变差,E逐渐减小; E=W/W田×EM 第三阶段:WW断,水分运动十分缓慢,蒸发率很小。 (二)土壤蒸发观测 1. 器测法; ΓΓИ500型 2. 间接计算法 流域总蒸发 包括水面蒸发、土壤蒸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