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大纲 一、光复后的台湾经济与经济恢复 1.金融政策 2.土地改革运动 3.进口替代战略 二、台湾经济的起飞 三、台湾的产业结构调整 1.政策层面 2.机构设置层面 四、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 1.高科技代工比例不断提高,与欧美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 2.产业布局以资讯和半导体硬件加工制造为主 3.高科技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期,海外分工生产的势头将不断加强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高利率政策 CO2:财政紧缩政策 CO3:内向型与外向型发展模式 C04: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原理和观点 K01:光复后的台湾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为了恢复台湾经济,台湾当局从金融政策改革、土地改革运动和进口替代战略三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K02:自20世纪60年代起,台湾经济从进口替代为主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开始转向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K03: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台湾当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的重点从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K04:台湾是转型较为成功的经济体之一,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提高了台湾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但其弱点在于自身研发力量薄弱、缺乏自有的国际级品牌和高科技人才,若不能尽快改变现状,则很快会达到发展极限 正文 一、光复后的台湾经济与经济恢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为了对日作战,对台湾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战争导致台湾工业生产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城市建筑等几成一片瓦砾,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生活物资十分匮乏,甚至连粮油等食品也不能正常供应,商家囤积居奇。因此,光复后的台湾很快就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困境,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来说,如何尽快平抑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经济便成为相当紧迫的问题。 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台湾经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金融政策 (1)货币体制改革 u 建立独立的货币体系 1945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了《财政部派员监理台湾银行发行新台币办法》,规定由台湾银行发行新台币,作为台湾地区通行的法币(法定货币)。在当时内地法币极度贬值的情况下,阻止了法币进入台湾,使金融体制与岛内经济的恢复发展统一起来,对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u 制定币制改革 到了1949年,为遏制通货膨胀的发展势头,台湾当局出台“币制改革方案”,规定了新旧台币的兑换率为旧台币四万元折合新台币一元,新台币与美元挂钩,兑换率为新台币五元折合美金一元;最高发行额为2亿元。这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物价上涨趋势,促成了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和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高利率政策 为减轻通货压力,吸收游资,1950年3月,台湾当局颁布了《优利定期存款办法》,规定金额不低于新台币300元、存储期限不少于一个月的定期存款,其利率为月息0.7%,按复利计算,年息高达12.5%,高于当时的通货膨胀率。该办法出台后,物价很快便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一段时期内,台湾政府根据物价波动的情况曾数度调节利率水平。1953年4月,台湾银行开始办理一年期优利存款,名义年利率为42.6%,实际年利率为33.8%。 (3)财政紧缩政策 u 改革税制 1945年12月26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台湾明令废除苛捐杂税12种。此外,还提高了部分税种的起征点,营业税税率从3%降为0.6%。 u 压缩政府财政支出 具体的措施包括:进行行政改革,简化机构,裁减冗员,节省财政支出等。 通过上述措施的多管齐下运作,台湾经济逐步呈稳定发展态势,通货膨胀率和物价上涨幅度均渐趋和缓。1949年物价上涨30倍,1950年减为3倍,1952年后更受控制,1961年仅为2倍,台湾当局通过12年的努力,终于使通货膨胀这一难题得到破解。 ——2.土地改革运动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人口较为密集,土地问题尖锐。拥有土地5甲(台湾的面积计算单位,相当于9699平方米)以上的地主,只占农户总数的4.5%,却拥有全台私有土地的30%以上。光复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因此,全台湾社会矛盾尖锐,农业生产极度衰落。1949年为121万余吨,仅及最高年产量的86%。为解决生存危机,台湾当局决定着手进行土地改革。 台湾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时间从1949年到1953年,其方式采用“和平渐进”,目标为“耕者有其田”,分为三个步骤: (1)第一步,三七五减租阶段(地租一律不超过主要作物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37、5%) 这一阶段以1949年1月《台湾省私有耕地租用办法》的公布为序幕,4月正式推行,9月告一段落,历时不到一年。 (2)第二步,实施公地放领 为实现“耕者有其田”,台湾当局决定将公地——接管日据时期各级政府公有及日本人私有之土地,进行放领给农民,以废除租佃制度。 (3)第三步,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是土地改革的重点和最终目标。继三七五减租和公地放领之后,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