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公共事业管理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VIP

讲公共事业管理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公共事业管理绿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1: 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 仲伟周 教授、博士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weizhou@ weizhouz@163.com 1、研究的动因与意义 1.1、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 1.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不足 1.3、非营利组织行为混乱 1.4、如何确保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1.5、从理论上揭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运行机制、行为扭曲及其根源、组织治理的政策与制度安排等 1.6、促进我国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2.1、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研究 (1)其一是功能学派,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其功能的存在,即非营利组织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再分配流程结构的公平性、扶持社会弱小群体、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吸纳社会从业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研究水平、捐资助学、实施与宣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邓国胜,1999;吕星,1999;王名,2000;王名、何建宇,2000;赵黎青,1998、1999;朱传一,2000)。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2)其二是组织学派,即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第三种经济组织,这种新的第三种经济组织可以克服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Gies,Ott Shafritz,1990;Gidron,1992;Lester,1993、1994;Rose-Ackerman,1986;White,1996;谢岳,2000;赵黎青,1999 ),他们对非营利组织形成发展动因的理论分析,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然而现代福利经济学作为规范经济学,它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从市场失灵理论的完善到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完善并成为一门广为接受的系统经济学分支学说,已经是20世纪中后期。借助于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现代福利经济学理论,西方学者从社会公平角度来探讨市场机制对收入转移调节的失灵,以及从社会效率角度讨论政府干预失灵,揭示了非营利组织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3)动因研究的两个学派理论评价:其实这两个学派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其共同特征都是以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的功能或结果来解释其存在的原因。这显然是不符合理论发展规律的,因为分析组织的动因是不能用其结果来代替的,所以他们的理论是极不成熟的。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2.2、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外延 (1)从社会结构理论出发,介绍了非营利组织的内涵与外延(陈雪柏,2000;邓国胜,2000;弗斯顿伯格,1991;赫兹琳杰,2000;李文,2000;李亚平,1998;吕星,1999;Orlans,1980;秦晖,1998、2000;Schiff Weisbord,1991;王绍光,1999;谢岳,2000),即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目标是提供的服务效率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2)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称谓: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活动目标并不表示非营利组织不能营利,非营利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必然要以自己的营利为其提供财源支撑;并且在现实社会中,非营利组织还有多种称谓,即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公共服务组织(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anization)、公共利益组织(public interest organization)、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等;在众多的学者分析中,这些称谓是通用的。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3)评论:然而,实际上这些称谓之间还是有严格差异的,而且是不能通用的,如非政府组织强调它不是政府或其附属机构、非营利组织强调它不是(营利性的)企业、第三部门强调它是与政府以及企业并列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强调它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志愿组织强调的是组织运作依靠志愿者志愿、公共服务组织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范围或特征、公共利益组织强调的是组织活动目的的公利性、慈善组织强调的是组织经费来源于私人捐赠、社会企业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经营利益目标是整个社会而非个人等,但遗憾的是学者们的讨论都忽视这些差异。 2、非营利组织行为研究现状 2.3、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与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 (1)从社会功能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出发,提出与分析非营利组织的本质功能及其扭曲与矫正,他们首先提出非营利组织极其活动不仅是一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机制(何炼成、王忠民

文档评论(0)

186****0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