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思基础知识
四、含糖精、味精较多的食物 糖精用量应加以限制,否则会损害脑、肝等细胞组织,甚至会诱发膀胱癌。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成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得超过4克,孕妇及周岁以内的婴儿禁食。动物试验提示,周岁以内的婴儿食用味精有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可能。妊娠后期的孕妇多吃味精,会引起胎儿缺锌,影响孩子出生后的体格和精神发育,不利于智力发展。 五、过咸食物 五、过咸食物 人体对食盐的生理需要极低,成人每天7克以下,儿童每天4克以下,习惯吃过咸食物的人,不仅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症,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使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智力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过早老化。 第二章 思考题 常用烹饪助剂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 天然产物色素主要有哪些?常用的合成食用色素有哪些?了解它们各自的特性。 生活中的香料主要有哪些?在化学上有何特点? 主要的滋味有哪种?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 * * * * 3)主要天然甜料 (1)蜂蜜 蜜蜂自花的蜜腺采集的花蜜,贮于巢中备冬日食用之物。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40%)和水分(19%)。经蜜蜂口中之酶转换成蜂蜜后,甜度超过蔗糖。蜂蜜的主要成分约为葡萄糖(36.2%)、果糖(37.1%)、蔗糖(2.6%)、糊精(3.0%)、含氮物(1.1%)、花粉及蜡(0.7%)、灰分(0.2%)、蚁酸(0.1%),其余为水分。 (2)甘草 甜味的主成分为甘草精(C42H62O16)。内含蔗糖(5%)、淀粉(20~30%)、天冬素(2~4%)、甘露糖醇(6%)、树脂(1.5~4%)、精油(0.03%)及纤维素等。 4)其它新甜料举例(略) 3.鲜 从化学角度讲,鲜味的产生与氨基酸(通式H2N·R·COOH)、缩胺酸、甜菜碱、核苷酸、酰 胺、有机碱等类物质有关。鲜味剂的主要代表 性物质有味精、核苷酸等。 (1)味精 味精又叫味素,化学名为谷氨酸钠(分子式C5H8NO4Na),白色晶体或结晶性粉末,含一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无吸湿性,对光稳定,中性条件下水溶液加热也不分解,一般情况下无毒性。 作为调味品的市售味精,为干燥颗粒或粉末,因含一定量的食盐而稍有吸湿性,故应密封防潮贮存。商品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分别有90%、80%、70%、60%等不同规格。以80%最为常见,其余为精盐。食盐起助鲜作用兼作填充剂。也有不含盐的颗粒较大的“结晶味精”。 (2)核苷酸 核苷酸类中的肌苷酸、鸟苷酸、黄苷酸以及它们的许多衍生物都呈强鲜味。如肌苷酸钠比味精鲜40倍,鸟苷酸钠比味精鲜160倍,特别是2-呋喃甲硫基肌苷酸比味精鲜650倍。 肌苷酸钠是在60年代兴起的鲜味剂,它又名肌苷磷酸二钠,分子式为C10H11O8N4PNa2,含5~7.5分子结晶水,是用淀粉糖化液经肌苷菌发酵制得的无色或白色结晶。在市场上看到的“强力味精”、“加鲜味精”就是由88~95%的味精和12~5%的肌苷酸钠组成的,鲜度在130之上。 鸟苷酸钠又名鸟苷磷酸二钠,分子式C10H12O8N5PNa2,为白色至无色晶体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含4~7分子结晶水,无气味,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丙酮。鸟苷酸钠和适量味精混合会发生“协同作用”,可比普通味精鲜100多倍。80年代初我国市场上出现的“特鲜味精”就是普通味精中掺入少量鸟苷酸钠的混合物。 前几年,人们又制造出了新的超鲜物质,名叫甲基呋喃肌苷酸(C15H18O9N4P)。它的鲜度超过60000,可谓是当今世界鲜味之最了。 4.其它味 除了上述酸、甜、鲜三味以外,还有苦、辣、咸等味。 (1)苦味 “苦”主要来自分子量大于150的盐、胺、生物碱、尿素、内酯等物质,主要有各种生物碱(包括有机叔胺)和含-SH、-S-S-基团的化合物。 (2)涩味 明矾或不熟的柿子那种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称为涩味。柿子、绿香蕉、绿苹果有涩味,其原因是由于在这些物质中存在涩丹宁之故。 (3)辣味 产生辣味的物质主要是两亲(亲水、亲油)性分子,如辣椒中的辣椒素,肉豆蔻中的丁香酚,生姜中的姜酮、姜酚、姜醇及大蒜中的蒜苷、蒜素等。 (4)咸味 “咸味”来自于分子量小于150的阴离子钠盐,主要是食盐。 四、对色、香、味的鉴别 香和味的鉴别仍停留在主要依靠感官评价的定性化阶段(仅对单个组分可用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测定)。曾提出用下式来判别: 1.香和味的作用特点 (1)香和味常同时作用。 (2)靠体液作用加强感受。 (3)由神经电信号刺激而传递。 3.色、香、味的相互作用 一是对比现象。二是协同作用。 4.色香味鉴别的进展 (1)嗅觉膜。制成过一种模拟嗅觉细胞工作原理的生物膜,当它接触某异味物质时,就改变其表面电荷,给出电信号。 (2)家庭煤气报警器。利用一氧化碳、巯基(-SH)化合物的反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