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doc

地氟病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古蔺县地氟病变化趋势和防治措施落实情况。方法 1991-2007年每年监测1次病区粮食、辣椒氟含量、儿童氟斑牙、儿童尿氟及病区改灶降氟措施完成和使用情况。结果 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17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氟斑牙指数下降了41.45% ;尿氟呈下降趋势,均值波动在1.39~3.90mg/L之间,其中以1999-2003年间最高;氟骨症2006年检出22.10%,X线检出率为44.23%;玉米、辣椒氟含量严重超出国家标准,单份样品达2058.25mg/Kg;实施改灶后,空气氟明显下降,日均浓度多数达到国家标准;古蔺病区改灶完成率为41.64%。结论 古蔺地氟病病情明显下降,但危害仍严重,急需加强改灶降氟措施和健康教育工作。 1984年四川省开展地氟病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燃煤污染型地氟病流行病区县24个,1986年起实施以改炉改灶,降低总摄氟量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86-1993年,全省(含重庆市)改炉灶16万户,主要集中在三峡地区,新四川范围只有57000多户;2004年以来,在中央转支项目的资助下,全省继续完成改炉灶20万户,并在病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四川省地氟病监测始于1987年,已连续监测21年。1991年以后新增为全国监测点,按全国监测方案执行,其中1991-1996年四川省地氟病重点监测(国家点)在现重庆市的黔江县和巫山县,1997年重庆直辖后,重病区古蔺县设为四川省地氟病全国监测点。现将1991-2007年古蔺县地氟病监测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选点 选择病情相对较重,病区范围广,基础资料较完善的古蔺县,并在该县的石屏乡扎山村和石宝乡的火马村(2001年后火马村改为石屏乡玉印村)设立固定监测点。 1.2 监测对象 病区村成人、8~12岁儿童以及居民家的降氟炉灶。 1.3 监测内容[1] 1.3.1成人氟骨症 对16岁以上成人进行氟骨症病情动态监测。 1.3.2儿童氟斑牙 以Dean法检查8~12岁儿童左侧上1~4列牙,并计算氟斑牙患病率,氟斑牙Dean指数。 1.3.3 尿氟 在各监测点小学整群随机抽取50人以上,作即时尿氟测定,并计算几何均数。 1.3.4 环境氟 检测空气氟含量。 1.3.5 食物氟污染 检测辣椒、玉米氟含量。 1.3.6 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改炉灶完成率。 2 结果 2.1儿童氟斑牙检出率 儿童氟斑牙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7年间氟斑牙检出率由最高93.5%下降到71.47%,下降22个百分点,氟斑牙指数由3.16下降到最低1.85,下降41.45%。1991-1997年和2005-2007年下降最为明显,见表1。 2.2 儿童尿氟测定结果 尿氟总体下降,但波动明显,个别儿童尿氟值高达16.33㎎/L(表2)。 2.3 成人氟骨症检出率 2004年对监测点534名16岁以上成人进行临床氟骨症诊断,检出氟骨症患者118人,临床检出率为22.10%。分层抽取52人作X线检查,X线检出率为44.23% 2.4 食物氟含量监测 2.4.1玉米氟含量 除2007年玉印村的玉米氟<1㎎/㎏外,其他年份均严重超标。但由于病区居民已基本不食用玉米,玉米氟只作为1项污染指标(表4)。 2.4.2海椒氟含量 见表5。 2.5 室内空气氟 各年室内空气氟含量见表7。 2.6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古蔺县应改炉灶171559户,2004年以前完成改灶25975户,2005-2008年54000户,实际累计完成79975户,完成率为41.95%。 3讨论 3.1病情明显下降,防治措施有待加强[2] 四川省地氟监测始于1987年,历年监测结果显示,地氟病的危害在逐年减轻,反映氟中毒病情的指标氟斑牙患病率和氟斑牙指数总体都有不同的下降, 8~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由1991年95%已下降至2006年的65%,成人氟骨症临床检出率为22%,室内空气氟明显下降,说明改炉改灶、降低总摄氟量等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7]。监测点的改灶降氟户已达到65%,但全县的改炉灶率只有41%,距国家“十一五”防治规划尚有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大防治力度,扩大防治范围,提高巩固防治成果。 3.2辣椒、腊肉成为新的重要氟源[7] 由于氟病区都是经济落后,贫困的地区,居民膳食是玉米,由于玉米因煤火熏炕,受到氟的严重污染,因而人体摄入氟85﹪以上来自食用的玉米。1999年后,虽然监测结果玉米氟含量仍很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食结构中大米占100﹪,玉米食用量很微小,通过进食玉米摄入氟已经是很微量的了。对当地副食海椒的监测显示,病区由于生活习惯,居民常年吃海椒,作为调味品且食用量大。海椒终年挂在炉火上方熏烤或煤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