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DOC

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中华人民共和国

附件3: “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一、指南说明 随着浅部易采矿床的日益减少,深层矿床的开采将逐步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而深层矿床尤其是千米以下矿床的开采将面临许多技术难题。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我国深井开采的防灾减灾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我国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加强我国矿产资源的供给保障,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南内容 1.项目名称 千米深井地压和高温灾害监控技术与装备 2.项目总体目标 针对千米深井的地压和高温灾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灾害监测、评价及防治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初步形成深井灾害监控专利体系,提高我国深井矿床开采的重大灾害防范能力,降低对国外技术和装备的依存度,为矿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1)深井岩爆灾害动态监测与危险性分析技术:基于深部岩体地应力精确点测量的区域应力场分析和应力异常区识别技术研究;深井高地应力岩体开采扰动效应测试与分析技术研究;深井高地应力岩体岩爆灾害“灾源”识别及危险性分析技术研究。 (2)深井空区大变形及岩壁垮落激光扫描智能化监测技术与装备:适用于深井高温、潮湿、粉尘条件下的空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系统集成与研发;空区变形监测仪的远距离智能化遥测技术及仪器研发;空区大变形及岩壁垮落监测的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及相关软件研发。 (3)高地压围岩控制技术与装备:水力压裂控制围岩强烈来压技术与装备研发;高地压破碎围岩变形与支护机理研究;高强度、高冲击韧性钻锚注一体化锚杆材料研发;低粘度、快速固化脲醛加固材料的研发;化学加固配套机具与工艺研发。 (4)深井热害评价与高效冰浆载冷降温成套技术及装备:深井热害预测与评价软件系统研发;冰浆制备系统研发;载冷剂的蓄冷技术及井下长距离冷量传输系统研发;高效冰浆空冷器的研制;工作面高效冰浆降温系统集成。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 (1)开采动力效应监测区域尺度:0.1km~10km;应力异常区及岩爆灾源的空间特征识别误差:小于20米;岩爆灾害危险性区域预测误差:10~15米。岩爆预测准确率:95%以上。 (2)开发和研制出的空区大变形及岩壁垮落激光扫描智能化监测技术及仪器装备适用于金属矿山千米深井高温、潮湿、粉尘的环境条件。能实现空区变形及垮落的远程实时监测;深井空区的观测距离≥60m;变形观测精度±2cm; (3)形成在单轴抗压强度为50~150MPa的坚硬岩体中产生人为水力压裂的成套技术;研发出在单轴抗压强度为50~150MPa的坚硬岩体钻孔中产生人为锐槽的特制钻头;在人为形成锐槽的钻孔中注入高压后可使定向裂缝扩展半径达到10~15m;脲醛树脂固化后体收缩率9%,线收缩率4%,粘结强度1.0MPa,结石体抗压强度5MPa,游离醛含量0.5%;钻锚注锚杆杆体的屈服强度不低于500MPa,拉断强度不低于700MPa,延伸率不低于15%,冲击吸收功不小于50J/cm2。 (4)建立矿井热环境基础数据库,开发深井开采热害预测与评价系统,深部矿井热力状况预测偏差小于±1.5℃;低温载冷剂无毒无害、不可燃、无爆炸危险、对环境无污染,一次载冷剂冰点为-15℃,二次载冷剂的冰点为 5.经费来源及构成 本项目预算总经费为3600万元,其中专项经费控制额2500万元,企业、部门、地方和承担单位匹配1100万元。 6.项目支持年限:不超过 3年 三、注意事项 1. 本重点项目申请必须针对项目的总体目标和整体任务,编写《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申请书》,针对项目部分研究内容的申请将视为无效申请。项目申请要提出项目分解方案(包括任务分解及经费分解),并提出项目课题设置及承担单位建议(分解的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项目申请团队由申请单位自行组成(同一申请单位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申请负责人。项目牵头单位与联合申请单位应签订研究开发合作与知识产权分享等相关协议。   2.申请者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一年以上、过去两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事业法人;中方控股的企业法人。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联合申请。   3.项目、课题申请负责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龄在55岁(含)以下(按指南发布之日计算);   (3)具有高级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   (4)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6个月;   (5)过去三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不良信用记录。   项目申请负责人应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具有相关工作背景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将主要精力用于项目组织协调与研究工作。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