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论台湾发展.pptVIP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资源论台湾发展.ppt

由水資源 論台灣的發展 自然科學概論 水是農業的基本,農業是人類定居、產生文化的開始。人類知道使用水,用水來「灌溉」作物,或自高處築「塘」蓄水,以「渠道」輸水至低處。 用「溝」將 過剩的積水 排走,用 「井」去補 充缺雨時期 的灌溉水等技術。無論在東、西文明歷史的發展上,都是生產必需的水利工法。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工法也在進步。例如由傳統的淹水灌溉,改進為溝灌、滴灌、噴灌與地下管路灌溉。 傳統的水塘,也加深成「埤池」或是擴大成「水庫」。 傳統的渠道,也由較小的「水陂」改成大條的輸水「幹線」,而且連結攔水堰、分水汴、分水門、水槽、虹吸管,到輸水的圳路形成一個完整的供水網脈。 傳統的排水溝也配合「暗管」、「暗渠」、「排水門」、「攔潮閘」與「堤防」等形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 傳統的水井,也挖得更深,鑿得更大,改用金屬井管,或以馬達增加抽水揚程與抽水量。 用水科技與古文明 水利工法的變遷,不僅是來自人類知識的增進與生產量需求的增加,也能代表一個地區文化的特性,蘊涵著文化演進的特性,在國外屢見不鮮。 例如在古埃及文化裡,由於尼羅河的水位變化不定,所以埃及最早發展出量水位的技術與建造水庫的技術。量水位的記錄是符號式的,埃及的古文字也是如同記錄水位的象形符號。 巴比倫文化孕育於美索不達米亞與底格里斯河,這兩條河流源自土耳其山脈的雪水,冰雪溶化的水源水量穩定,所以巴比倫未發展出水庫興建與量水技術,反而發展出高山渡槽與地下暗渠的引水技術。 另外雅典地區沒有大河,雅典人是在山上蓄泉為池,以管路送水到城市供為飲水、淋浴與灌溉,所以雅典人發展出當時最佳的管路輸水技術。 台灣原住民的水資源使用 不同於其他的地區,台灣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就有取水的技術,進而影響其農業發展與人文的變遷。 漢人入台灣之前,原住民已有灌溉取水的方法,可惜,這些原住民早期的取水工程大都跡不可考,淹毀於颱風,或是被併入後來漢人開發的工程中。 原住民的早期取水工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主題,否則原住民的文化表現都被漢人或外來觀光客扭曲為只有歌唱、跳舞與飲酒。 目前仍然有跡可尋的原住民取水工程,仍有若干,例如在台東縣知本溪卑南族所築的「射馬干圳」 射馬干圳親水公園 沉砂池全景 花蓮阿美族取地 下湧泉所建的「 三仙河圳」,太 魯閣族在立霧溪 所築的引水道, 苗栗賽夏族在中 港河邊所築的「 番子口圳」等,可見原住 民懂得取水灌溉的重要 在山區的原住民,如泰雅族與排灣族較少使用圳道引水,但也知道在山泉水邊,直接取水灌溉芋頭、玉米、小米、麵包樹等農作 ,而非完全 由狩獵、 摘取野菜 的方式獲 取食物 荷蘭人時期台灣的水資源管理 荷蘭人在1624 年來台灣,是 台灣農業發展上 的一個轉折。荷 蘭是一個注重農 業的國家,而且 生產的技術優良。荷蘭的土地面積與台灣相似,迄今仍是世界第三大的農業輸出國。 當時,荷蘭人前來的人並不多,只有六百名居民與兩千兩百名士兵,而且大都位在台南安平附近,但是對台灣的日後影響重大。 首先,荷蘭人引進水稻與栽種技術。一六四一年在佳里、麻豆等地教新港社平埔族人種植,這是台灣最早的「在來米」。 荷蘭人用羅馬拼音記錄新港人的語言,為「台灣羅馬字拼音」的來源。一六四二年,荷蘭人北上攻佔基隆,並且繪製了台灣第一張的地圖。 荷蘭人進入台灣時,台灣約有十七萬名漢人,荷蘭至少與十萬名漢人有土地承租的關係,當時荷蘭是君主制度,荷蘭人在台灣開拓的土地稱為「王田」,漢人以十戶為一單位,稱為「結」,向荷蘭人承租。荷蘭人提供水稻種子與農具。 一六四七年,荷蘭人自印度引進水牛120頭,供給承租農民耕種。荷蘭人的量地尺寸為「

文档评论(0)

zcb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