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的意思
篇一:诗歌欣赏二
秋夜曲?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闺怨诗:桂魄指月亮,秋夜月下一片宁静柔美的气氛,也透着一股淡淡的凉意和凄清)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汉乐府诗,主题其一在于反映边防战士的艰难,以及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其二批判唐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最后一句,叹息是发自思妇的。)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首联开门见山抒情,颔联、颈链描写孟浩然的品质高洁形象,尾联照应首联,再抒胸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人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描绘了诗人月夜与隐士欣赏自然,饮酒高歌的情景。表达忘却人间名利,淡泊宁静心境。)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丹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李白夜泊牛渚,有感于谢尚和袁洪二人对酒到天明的历史佳话,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抒发难遇知己的伤感之情,全诗情调沉郁悲愤。)
听蜀僧 睿溶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写听和尚弹琴,赞美琴声美妙,蕴含人生难得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作者通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来表达自己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
弹琴?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一二句写琴声清幽,静听彷如风吹松林。三四句议论抒情指出音乐的变革,感叹古调冷落,借喻世人追随世上,不爱古风,自己孤高自赏,少有知音的感慨。)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白云浮进水中小洲,芳草遮住紧闭的屋门。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山路到水源。连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 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受奸臣迫害,被贬后所做,以兰桂自喻,以喻“本心”,表达自己立身修德,恶邪守正的高尚品德。“春天兰草迎春勃发生机无限;秋天桂花叶绿花黄,皎洁明净,馨香四溢)
篇二:安徽省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教学资料9
《琵琶行并序》教学资料
一、学习探究
1.乐声描写是第二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几个小层次?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点拨 第二段乐声的描写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戛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2.烘托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烘托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手法。诗文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的感受)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去“寻声暗问”;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个白描式的环境描写,逼真地描摩出了听者沉湎于音乐的痴迷情景,侧面表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3.如何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虽然不像小说那样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但在叙事诗中,人物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