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pdf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884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贵开端——我看清末新政 20世纪中国的开端,是以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等奇耻大辱过后的 清末新政为标记的。近年,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的史家冲破意识形态束 缚,走上冷静、客观从学术角度研究这一重大事件之路,写出了一批 高水平的专著。他们分别确认: “这次新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 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 改革。”[i] “单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 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 近代化演变迈进。”[ii] 清末新政(1901~1911)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 [iii]最值得重视的是它提供了一个东方传统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 转型的典型。无论其成就或失败,都蕴藏着足以启迪后人的东西。 最大成就是经济自由 窃以为清末新政最大的成就是经济自由。这样说的不言而喻的前 提,是传统或中世纪中国没有现代意义的自由。 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 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 财产所有权的限制。《大清律》承袭传统,明确规定: “凡祖父母、 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若居父母丧而兄弟别 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八十。”理由是: “祖父母、父母在,子孙不 得私财,礼也。居丧则兄弟犹侍乎亲也,若遂别立户籍,分异财产, 均为不孝,故有杖一百、八十之罪。仍令合籍共财。”[iv]这是严重 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 种种障碍。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批 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例如,19世纪国际贸易的主导商品是纺织品。它和鸦片是19世纪 中国外贸入超的主要因素。为与外商争利,70年代开始,朝野有关人 士就着手筹办纺织厂。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开车生产,这是中国人 自己办的第一个棉纺织厂。从1876年李鸿章批准筹办起算,几经折 腾,整整历时14年。1880年,为办这么一个厂,李鸿章特地上奏,并 经皇帝批准,给予该局十年专利, “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 准另行设局”。[v]1888年张之洞在广东筹设织布官局,不得不致电 李鸿章协商: “阅 《申报》载,上海布局经尊处奏准: ‘十年之内, 不准另行设局’;是否专指上海而言?粤设官局本与商局有别;且进 口布多消旺,断非沪局所能遍给,粤给粤用,犹恐不给;当不至侵沪 局之利。望速电复。”[vi]李鸿章的答复是: “粤设官局,距沪较 远,似无妨。”[vii]照 “不准另行设局”的规定,双方的说辞都经 不起推敲。李鸿章和张之洞是当时权势最大的两位总督,在人治社会 官场文化的氛围中,矛盾顺利化解了。 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其他人办企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郭嵩 焘是大清帝国第一位驻外使节,二品大员。黯然回国退休后,他在给 李鸿章的信中说到这么一件事: “轮船之为便利,天下所共知也。愚 劣如湘人,亦习焉而知其利。是以十年以前,阻难在士绅;十年以 来,阻难专在官。凡三次呈请……独不准百姓置造”,第三次是郭嵩 焘出面筹办的,已筹集资本两万余,这个航运公司还是办不成! [viii] 这两个例子带有普遍性。说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传统中国没有 经济自由。因此,各行各业要办点当时的新经济,无不碰到官方批准 这一难关。 这个障碍是怎样打破的?1895年7月19日,清政府发了一道上 谕: “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 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 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ix]以这一圣 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 自由,转变为 “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阻力和困难 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如果从1865年辩论要不要学西方借法自强算起,清政府内部整整 争论了30年,才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更主要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历经6 次内外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内外交困,迫使清政府的经济政 策不能不作出重大调整。用当时一篇得到朝廷首肯并转发而流传甚广 的奏章的话来说是: “今日即孔孟复生,舍富强外亦无治国之道,而 舍仿行西法一途,更无致富强之术。”[x]换句话说,生死存亡迫使 这个专制政府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