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飞诺藏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213
PAGE
收稿日期:2014年1月11日 發佈日期:2014年1月12日 頁碼: PAGE 1/ NUMPAGES 13
《飛諾藏金》〈新造柲冒〉「」字小考
(首發)
張宇衛 臺大中文所博士
宛鵬飛編著《飛諾藏金(春秋戰國篇)》公布數件春秋戰國青銅器,尤以戰國為多,書中以彩色版面公布器形,印刷精美,並於每器前備有簡介,內容涉及器物與銘文的相關敘述,書末還附錄了學者研究文章。
書中對每個器都做了釋文,其中有一器,作者定名為「新造柲冒」(器形如附圖一,銘文在附圖二),文內介紹如下:
銅柲冒,圓筒形,圓頂,頂上有紐,素面無紋,冒身刻有2行6字:
自之□
銘文似不完整。「」也見於「矛」(《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1373)、包山楚簡等,即「新造」,楚國機構名。《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莫敖子華」章有「新造」一職。或以為與西周晚期《頌簋》(《殷周金文集成》9731)銘文中「監司新造賈,用宮御」的「新造」有關。
該器與湖北襄陽蔡坡戰國墓出土的銅柲冒(《江漢考古》1985年第1期)形制頗為接近,只是這件冒的圓頂形狀稍有差別。
宛鵬飛:《飛諾藏金》(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12),頁28-30。
關於「新造」的討論,可參陳穎飛:〈從楚簡的「卜(從辶)」、「俈」、「囗」等職官看楚國的這一系列機構〉 陳穎飛:〈從楚簡的「卜(從辶)」、「俈」、「囗」等職官看楚國的這一系列機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6-20一文的整理,此器的公布又增加了新的材料。至於此處的「自」字,對比〈新造矛〉「新郜自作之矛」(新收1373),懷疑「自」之後可能省略「乍」,或某一動詞。亦有可能如新收475〈□簠〉蓋銘「自乍(作)(簠)」、器銘「自之(簠)」,兩相對應下,「之」應為「乍」之誤刻,故此器銘文可能為「自之(乍)△」。
陳穎飛:〈從楚簡的「卜(從辶)」、「俈」、「囗」等職官看楚國的這一系列機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6-20
「」作為器物修飾語並不多見, 有學者提到董珊認為“
有學者提到董珊認為“自甲司馬”“自甲率”“左行議率”可能都是不同級別的軍吏。參HYPERLINK /bbs/read.php?tid=2825page=e/bbs/read.php?tid=2825page=e。董珊先生《戰國題名與工官制度》一書未能得見,姑誌於此。
〈鄢郢率鐸〉(集成419)「鄢郢鐸」
〈左行議率戈〉(集成11111?)「左行議戈」
〈燕王戎人矛〉(集成11543)「郾(燕)王戎人作自(?)?(甲)釱」
第一器為楚器,後二器為燕器,皆為戰國器物,此物從字形判斷也應歸為楚器。「」字與鐸、戈、矛器搭配,應與兵事相關。率,率領,《尚書.康誥》:「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引申有循行義,《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注:「循也」。「」字可能具備率循之義,涉及兵事。今見的〈新造柲冒〉又增加一例,作者將此器定為「柲冒」,究竟為何種器物的柲冒則未可知,按照「率」屬於兵事的線索,顯然此器也與此有關,關鍵在於「」的釋讀。
「」字,作者並未釋出,此字又見於郭店〈唐虞之道〉百里奚「釋板而為朝卿」(簡7)、包山楚簡與木牘、天星觀竹簡等,字例如:
(〈窮達以時〉簡7)
(包山木牘)
(包山簡269)
、(天星觀)
由於天星觀具體文例未見,難以推知。〈窮達以時〉的「板」,劉洪濤〈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事跡考〉 劉洪濤:〈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事跡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2-28
劉洪濤:〈郭店《窮達以時》所載百里奚事跡考〉,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2-28。
「板」之「」,从「木」从「」。此字又見於包山楚簡269號和1號木牘以及天星觀楚簡。天星觀簡文例不十分清楚,包山簡文例爲「一,蒙旄之首」(牘文無「之」字),「」應該是一種旗幟的名稱。「」或从「」之字還見於包山楚簡、陵君豆、石鼓文《作原》等。李家浩師認爲石鼓文《作原》从「憂」从「」之字是一個兩聲字,因此「」應該與「憂」字音近。曾憲通先生認爲「」即「丮」字。徐寶貴先生據「」字跟《古文四聲韻》卷三海韻所引《籀韻》「在」字古文、卷五屋韻所引古《老子》「覆」字古文所从相同,認爲「」與「在」、「覆」音近。劉信芳先生認爲「」爲「杸」字的異體。何琳儀先生認爲「」即《海篇》人部「??」字右旁,音與「囂」同。據此把本篇「」讀爲「校」,《說文》木部:「校,木囚也。」又讀爲「梏」。白於藍先生謂「」从「土」「夊」聲,即《說文》土部「坻」字異體「汷」的異寫。據《玉篇》夊部「夊」字注解引《詩.齊風.南山》「雄狐綏綏」作「雄狐夊夊」,把包山1號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