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革热疫情及其防控(特厦门培训班)(精品ppt)
登革热及其防控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翁育伟 2015.7.10 厦门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病毒引起的,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以突然发热,骨骼、关节酸痛,皮疹等为特征 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严重程度不同) 登革热 Dengue Fever DF 登革出血热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登革休克综合症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同属病毒还包括: 乙脑病毒(JEV) 西尼罗病毒(WNV) 黄热病病毒(YFV ) 其他 有4种血清型(DENV1-4) 第五种血清型? 病原学 感染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 感染主要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可以产生病毒血症 感染后期:机体特异性免疫建立,病毒被清除 临床表现 潜伏期:4-7天(3-14)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39-40℃,少数有双峰热 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 皮疹:主要分布于四肢和头面部 面部、躯干等:潮红 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部分病例可发展成为DHF或DSS 严重临床表现及机制 ADE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效应 初次感染后产生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保护,对异型病毒部分保护 亚中和抗体可以促进病毒感染敏感细胞 通过抗体Fc段和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出血和休克的原因:感染导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容物大量流失 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原学检测 病毒分离:C6/36、BHK细胞等 核酸检测:RT-PCR、qRT-PCR 病毒抗原检测(NS1):ELISA、IC-strip 血清学检测 IgM抗体:Mac-ELISA,IC-Strip IgG抗体:Mac-ELISA,IC-Strip,中和实验 病程与检测方法 登革热诊断标准和原则 诊断依据 卫生部标准 (WS216-2008),《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2006)》 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 发病14天内到过疫区;或近1个月,周边100m范围内有病例 临床表现 实验室结果 特异性检测:抗体(抗原)检测、病原学检测 辅助检测: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血细胞比容增加 病例分类及依据 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临床主要症状或临床主要症状+辅助检测结果 临床诊断病例 流行病学史+临床主要症状+辅助检测结果 临床主要症状+辅助检测结果+IgG(M)阳性 实验室确证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结果阳性或IgG4倍增长 监测方案:临床诊断病例+病原学结果阳性或IgG4倍增长或IgM阳性可判定为确诊病例 鉴别诊断 麻疹、风疹、猩红热、药疹、伤寒、基孔肯雅热等 实验室IgM检测常见的交叉反应 与恙虫病、出血热、疟疾等 登革热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例(病毒血症期) 隐性感染者 动物:部分灵长类动物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经媒介叮咬传播 理论上:经输血可传播,实际较少发生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栖息特点:房墙脚,家俱背后或周围阴凉环境如树林、草丛;新羽化蚊多数停栖于容器内壁如缸、罐或轮胎内壁以及堆放杂物的柴草房 吸血特点:吸血偏吸哺乳类和鸟类,尤其偏嗜吸人血;全天均可吸血活动,多数在白天,以日出前后(约6:00-7:00时)、下午(约17:00-18:00时)为吸血高峰: 登革热的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无种族、年龄、性别差异 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可持续数年,但对异型病毒免疫力差 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时,可能出现DHF和DSS 流行特征 地方性和输入性 季节性 登革热流行与全球扩散 1780年左右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等地有报道 1950年代主要在东南亚流行 近半个世纪以来,因全球贸易、战争等原因,登革热流行区域不断扩大 目前主要流行地区 赤道南北热带、亚热带地区 东南亚、中南美洲、非洲 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WHO: 每年全球5千万感染,25亿人受其威胁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每年全球3亿9千万感染,9千6百万有明显症状 登革热在国内的流行 历史 20世纪初传入 1920-30年代在广州、厦门、宁波有流行报道 1970~80年影响的几次流行 1978年广东佛山暴发流行,发病22122(14) 1980年广东、广西暴发流行,发病454664(76) 1986年广东暴发流行,发病118987 (296) 2014年广东暴发流行,45189(6) 目前:为输入性散发病例及其导致的局部暴发 国内流行现状和面临压力 我国的流行现状 病例主要由境外输入,且不断增加 报告病例地区不断扩大 国内流行现状和面临压力 具备暴发流行的条件: 病例(传染源)持续输入 伊蚊广泛分布,且具备孳生条件:气温、雨量、湿度等 国内流行现状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