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走近中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内经》走近中医   和被尘封在历史博物馆的其他辉煌文明不同,中医学基本上保持着整体原型,从2000多年前走到了今天。历史是公正而严酷的,它并不偏爱中医,能够如此,主要是由于中医学本身的科学性、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实用价值。   中医学把人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生命过程、生理、病理、疾病诊治和养生防病,并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主要诊治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治体系均奠基和形成于《黄帝内经》。《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由多位医家相继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古医经。   《内经》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内经》把人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个统一的、随时空推移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   天地是统一的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道:“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们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们生存的自然界空间。认为风、热、火、湿、燥、寒六气的运动变化形成了春、夏、长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使得地面上产生了万物、生命。这些生命现象在地面上经历着“生、长、化、收、藏”或“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人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学把人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精神情志、自然现象进行了一个广泛的归类,强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疾病时,不仅要考虑是哪一脏出了问题,而且要考虑这一脏和其他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说中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考虑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人与天地相应”。气温如果超过60℃,人就很难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条件。人和天地的关系是“人应天”。《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忽视这个变化是不行的。对同一个感冒,中医学会因四时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它是从动态变化中来审视和处理人的疾病的。   《内经》的理论基础——气化论   所谓“气”指的是自然气候,具体指风、热、火、湿、燥、寒这六气。直到今天,国家气象局每天发布的气象预报中,仍然还是这六大要素,只不过更量化,更精确了。“物生谓之化”,也就是说地面上的生命现象都叫“化”。有气才有化,“气止则化绝”。   中医学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自然气候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疾病也有同样的周期可循。1733年是癸丑年,这一年北京发生了大疫。60年之后到了1793年,也是癸丑年,北京又发生了大疫。当时记载“癸丑年毒下,瘟疫大行,死人无算”。而《内经》里就有癸丑年有大疫发生的记录。2003年,非典开始流行。当时我查了《内经》,里面讲“丑未之纪……二之气……其病温疠大行,远近咸若”。“二之气”是指3月21日春分到5月中旬的小满之前,“远近咸若”,是说不是一时一地,而是面积很广。   《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自然气候还有自稳调节规律。当风、热、火、湿、燥、寒中一个气太强盛时,就会有一个相应的能制服它的气,让它恢复到正常。由于“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也存在这样一个自调机制。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出发点不是病原微生物。中医认为当人体自己能够根据外界环境调节时,就是健康的;当失调时,就是病理状态。通过针灸或中药治疗时,其诊断的落脚点不是细菌病毒转阴了,而是人体恢复了自调状态。   人体生命规律是与自然规律相通应,所谓“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内经》把人体对年节律和季节节律的关系称为“五藏应四时”、“藏气法时”(“藏”通“脏”)。春天是风温为主,人体肝气比较旺,所以肝病、风病、温病最多。夏天火热,和心气相通,这个时候人的脉是洪大的,心病、热病比较多。长夏潮湿,与脾气相通,脉象表现为濡脉,即摸起来比较软、比较沉,这个季节脾病湿热病比较多,肠道门诊也多。秋天属燥,肺气通于秋,这个时候的脉象比较浮,如风吹毛,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冬天寒冷,和它相通的是肾,脉象比较沉。这个时候肾病、寒病比较多,骨关节病比较多。   日节律对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阳气的最低谷,阴气最盛,多半病人去世是在深夜。还有时辰节律,气血的流注与时辰有关系,“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病因理论认为六气的反常变化,是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六气变化来认识疾病的性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胰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治则治法理论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