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
张 謇
鲁 石 编著
1953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在一次谈话时说: “谈到中国民族工业,
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重工业不要忘记张之洞,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一、南通张謇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江苏南通人。张氏祖上原籍江南常熟,元
末为避兵乱迁居江北。祖父张朝彦乃贫苦农民,以耕种为业,偶尔也摇鼓卖
糖以助生计,后入赘南通金沙镇上开店铺的吴家为婿,家道渐富。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继承祖业,除经营20多亩土地外,还有10多个伙计
操办瓷货生意。张謇是张彭年的第四个儿子,清咸丰三年 (1853年)生,因
承继祖母吴氏的香火,故幼年取号吴起元,乳名长泰。他天资聪颖,4岁在
父亲的指授下即能将 《千字文》朗读成诵。5岁入塾,15岁已修完四书、五
经。
张謇的祖上,几辈子都是平民,在清代谓之 “冷籍”。张謇的父母,也
都是饱尝生活辛酸的平民百姓,在封建等级极为严密的社会,要想改换门庭,
摆脱受压迫的地位,只有指望儿子读书做官。所以张謇16岁时,其父母就积
极为其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
我国的科举制度自隋唐产生,历经千余年的演化,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
级的御用工具,不仅挑选方法上有许多弊端,而且有许多规定, “冷籍不得
入试”就是其中一条。所谓 “冷籍”,按清代规定即是:三代没有做过官,
或三代以内不曾有人中过秀才、举人之类的家族。张謇已是数世清贫,祖父
张朝鲁几乎连字都不识,哪能入仕做官?这种实实在在的 “冷籍”之家,还
有资格进科场应考?
张謇的父亲东奔西走,终于找到一个补救的办法:按官场世俗的惯例,
在同族中请一个做官的人出来 “认保”,再请同县几个禀生连环“派保”,
才可以去应试。
张彭年别无他法,就去与儿子的老师宋璞斋商议。
宋先生非常愿意从中帮忙,他介绍张氏父子与如皋县东乡丰利镇的张駧
相识。
张駧,字世德。子名张駧,孙名张育英。他是当地的大户,有籍在册,
子弟可以应试。经宋先生搭桥之后,张駧乘侄子张铨新丧,便叫吴起元换丁
成礼,充作张铨的儿子,取名张育才,字树人,入了如皋籍。张彭年答应事
成之后,以钱二百千相谢。
就这样,张謇以张育才之名如期参加县考,一连五场考了下来,张謇每
场的成绩都不错,心里稍觉宽慰。
4月,张謇到北京通州赴考。原想步步登高,谁料考过之后,成绩排在
百名之外,璞斋闻讯,对张謇严加斥责:“假若千人应考,取九百九十九人,
可谓不难,但毕竟有一个落榜不取,你要把这个人看成自己!”
张謇听后,悔恨交加,决心从头奋起。他在学馆的窗子上、桌子上,宿
舍的墙壁上、帐顶上都写上 “九百九十九”5个大字。只要一见到这5个大
字,仿佛宋先生严峻的面容就在眼前,时刻在督促自己。夏天,天气炎热,
中午他从不打盹儿,晚上蚊虫叮咬,他就把两腿伸进空坛子里,坛口上再用
围裙一围,仍然全神贯注地读书、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謇不仅中了秀
才,而且学业日进,见识日增,在世人口中,获取了 “江南才子”的美称。
中国的科举之途,从秀才、举人到进士,可谓漫漫长路,多少人从童稚
少年考到苍髯白头,甚至终身不第,落魄一生。张謇在这条封建社会士大夫
的曲折艰难道路上跋涉。
张謇从小考到大魁,先后达27年。岁试,伏行试、录科等10次,加上
乡试、会试、殿试共22次,先后在考场中渡过160多天。在这些考试中,考
到第一名的有1次,考在前10名上下的有7次。但科举考试毕竟是统治者设
置的象牙之塔,越往上越难通过。尽管举子如毛,成功者却凤毛麟角。
张謇始终保持一颗上进心,尽管他在考场上时常遭受挫折,但学业却不
断有所进步。光绪五年的三院会试之后,担任副主考的总督沈葆桢,在病榻
上曾托人传话给他: “做文章不可只学《班书》,要着重看《史记》。”张
謇深受感动,奋力以补自己之不足,下功夫钻研太史公的著作,同时还学习
《管子》、《晏子》及历代各家名著,并大量阅读明、清地方志书,日积月
累,博闻强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十八年 (1892年)春,张謇第三次会试落第,引起不少人的同情。
工部尚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及有关重臣要留张謇国子监南学,对他说:
“南学的诸生愿为你捐纳学正官,留管学事”。并派李洛才亲往劝留,照常
情,张謇年已40,考进士屡试不中,以后有没有希望很难说,有此机会正是
求之不得,但他仍是咬紧牙关, “峻词以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