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安全知识讲座.pptVIP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理科学学院 地震知识讲座 一、什么是地震? 二、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三、地震强度。 四、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五、地震预报。 六、如何防震? 地震 四川汶川地震 康定地震 一、关于地震的一些概念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 浅源地震——深度0—70km 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 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 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能量站地震总能量的85%;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多在10——20km,一般不超过100km。深源地震有的尽管震级很大,但危害较小。 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通常把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震叫做地方震;100——1000km的叫近震;超过1000km的叫远震。一般距震中距越远,地震危害越小。 二、地震的成因及类型 构造地震是由构造变动特别是断裂活动所产生的地震。全球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其中大多数又属于浅源地震,影响范围广,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非常强列,常引起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中国的震绝大部分是浅源构造地震,其中80%以上与断裂活动有关。 构造地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常呈这种有序列的生成。这种特征可能和构造地震产生的过程有关。一般说来,当地应力即将加强到超过岩石所承受的强度时,岩层首先产生一系列较小的错动(或者沿着断层带开始粘滑交替过程),从而形成许多小震,即前震。接着地应力继续增大,到了岩层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岩层的整体滑动或新断裂滑动,形成大震,即主震。主震发生后,岩层之间的平衡状态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调整,把岩层中剩余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些小的余震。 1、构造地震的成因和震源机制 弹性回跳说 三、地震强度 地震的强度一般用震级和烈度来表示。 地震震级: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 我们通常使用的震级标准是美国地震学家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里氏分级”。它规定以震中距100km处“标准地震仪”(或称安德生地震仪)所记录的水平向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为该地震的震级。例如,水平向最大振幅为10mm即10 000μm时,其常用对数为4,则该地震的震级为4级。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我们国家于1980年规定了中国地震十二级烈度分级标准 四、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华北地区(含东北南部),包括郯城—庐江带,燕山带,山西带,渭河平原带; 东南沿海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 西北地区,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州带,河西走廊带,塔里木南缘带,南天山带,北天山带; 西南地区,包括武都—马边带,康定—甘孜带,安宁河谷带,滇东带,滇西带,腾冲—澜沧带,西藏察隅带和西藏中部带。 五、地震预报 (一)地质构造分析 强震多发生于获得性断裂构造上。中国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大都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构造上。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简称拐点)外侧,地应力最易集中,引起地震;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简称端点)是应力比较集中和促使断裂继续发展的最有利部位,容易发生地震。 (二)短期预报—宏观前兆 一次较强地震发生之前,总有一些奇异现象出现。这些与地震孕育和发生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异常。有些是人们看不到的必须借助于仪器仪表才能观测到它们的微弱变化,这些称为微观前兆。 地震前的异常表现 小震活动(前震) 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地质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一般来说在强震发生前数月或数日存在前震现象。   因此通过观察大震前有一系列小震,预报大震,并设法预防大震。 地震前的异常表现 地形变 大地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如: 邢台地震前高程发生了大的变化。1996年3月15日高程迅速下降,到3月22日就发生了地震。    1968年山东郯城8.5级大震之前,在震中区东面海上有个小岛,由于地面慢慢隆起,小岛不断上升,后来居然同大陆连成一片。    美国的圣安德烈斯大断层带是世界上地震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突出特点在于水平方向错动。1906年地震时,一次断层两侧错动了6.4米。 地震前的异常表现 地磁场异常   由于地应力变化,在大地震发生前也会引起地磁场异常变化。    1855年,日本的商人,用一个马蹄形磁铁粘满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9828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