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新打课标《琵琶行》.ppt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新打课标《琵琶行》

* * * * 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京倡 商妇 白居易 京官 谪官 琵琶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怨 恨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联系全文,请概括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 琵琶女:封建社会中被损害、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诗人: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品读诗文 鉴赏领悟 升华情感 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 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渲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 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渲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探讨下列问题: 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答:急切、欣喜。 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答: 矛盾、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共三次演奏。 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

文档评论(0)

152****5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