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录:容受人生无尽的智慧.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PAGE .. 访谈录:容受人生无尽的智慧 一、“不走捷径”:求学的历程 作为一个学者,请问您是如何走上学术道路,并愿意终身为之努力的呢? □我曾经在赣东北山区当过十年农民,种过水稻、梨、蔬菜,也放过几年牛。那时生产和革命都非常紧张,每天只能从睡眠中挤出一点点时间,在油灯下疲惫不堪地读书。为什么要坚持读书呢?既是为求知,也是为了在艰苦而压抑的环境中,体会作为人的快乐,体会自由。记得那时我有一个自我要求:为了读书,不浪费每一分钟。这段经历使我懂得,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情比自由地读书更好。 选择这一学科,并非出于自觉,而只是听从了命运的安排。比如在1977年,按有关规定,我只能报考大学文科。当时我是从外语口录取的,数学也考得非常好,但由于学校办学结构方面的原因,我被调整到了中文学科。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很庆幸自己顺从了命运。 读上研究生以后,我遇上了两位好老师──复旦大学的王运熙教授和扬州师范学院的任半塘教授。他们对我的教学很严格。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传闻,比如我校汪晖老师就在文章中写到任先生对我的管教。正是这些教育,促使我严肃而富有激情地投入了学术事业。 任半塘先生一辈子就管了我这样一个研究生。作为中学教师,他教的人很多,包括清华大学前任校长蒋南翔;但只有对我,他像古代私塾先生那样,用师徒相授的方法来管理。他这个方法应该说是成功的。他管我的时候已经快90岁了,但他采用耳提面命、耳濡目染的方式,把那种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传递给我了。就这种精神而言,是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的。在我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一直坚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其实他已经不能工作了,脑力和身体都不行了。所以,等我完成了论文答辩,他就躺下几个月起不来了。他能够坚持两年多(将近三年)实在是不容易的。他毕竟是90岁的老人。我碰到的两个老师都很好,他们分别启发了我一方面的善。 ▓那么,您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途径是什么呢? □有人曾经问我:你认为做学问有什么捷径?我回答:那就是不去走捷径。即使是聪明人,也要下笨力气。有句老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这个道理,知道它是容易的,实行它却很难。别人对我有过这样一个评论,说是“智可及,愚不可及”。 当然,在进行学术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免有策略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说,我倾向采用人取我弃的方针,采取彻底解决问题的方针。凡是别人能做的事情,我就让开。而一旦选择了某一研究方向,那么,一定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把工作做深做透。 ▓我们看到您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方向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您的研究兴趣通常是因为什么而产生变化的? □比较好的一个比喻可能是“滚雪球”。人的探索愿望通常会向两个方面伸展,就历史学科而言,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朝后伸展,在研究了一个时代的事物以后,注意这一事物的后续发展,在对象年代上往后走;另一种表现是追踪事物的原因,在对象年代上往前走。我的发展方向通常是往前走。在我的理解中,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事物的原因和原理;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解释原因和原理,那就不算是研究。我在学术兴趣上的变化同这种理解是相关联的。为了解释事物,我往往从一个领域走到跟事物的原因相关的领域。比如我曾经研究早期词。词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唐代前后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音乐文学的变动。这场变动诱生了许许多多新的文学体裁,像词的前身曲子就是其中一种。那么曲子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要去追寻包括佛教东进在内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要去研究早期佛教,研究汉代到唐代的音乐,研究边疆,研究中国的周边文化了。我现在的工作范围大概就是和刚才说的这样一个思路相关联的。刚才说的这几个领域是我比较关注的领域。 还有一个领域稍微有些不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发生。这一领域并不属于我一个人的兴趣,而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兴趣。上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学科的学者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那场讨论有点空泛,论证方法不具体,不太注意科学规范,例如把中国文化的精神简单地解释为儒家的精神、道家的精神或者某种宗教的精神。这样的解释其实只是一个肤浅的感受。另外,讨论中还隐藏了一个问题,就是各人使用了不同的“文化”概念。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思路,有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概念和术语,情况可能会好一些。例如就“文化”而言,比较好操作的办法是把它定义为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因为文化的最初标志是人所创造的工具,工具是文化最早的结晶。它首次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体的延长,又是自然物,同时具备自然的属性和人的属性。依靠工具来解释文化,因此是一件比较切实可行的事情。比如中国绘画为什么会有其特殊风格,就可以归结为它使用了特殊的工具。它的颜料是特殊的,主要是墨;它的笔是特殊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