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pdf

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pdf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少年哲学向导丛书 拨开智慧的迷雾——黄宗羲启蒙哲学面面观 导言 翻开华夏文明的史册,我们将步入人类智慧的殿堂…… 但是,亲爱的少年朋友,当你徜徉在我们祖先文明的长河中时,千万不 要忘记了: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有些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因而, 能够为我们所直接看到;但也有一些是被遮盖着的,不能或难以为我们所直 接看到,就如同隐蔽在硬壳中的食物一样,是不能为人直接食用的。两千多 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就属于后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人 们 “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31页,1972年版)。这样以来,封建社会所创造的那些闪烁着睿智之光 的人类文明,就被宗教和神学的迷雾严严地遮盖住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恩格斯说: “中世纪的巨大进步……都没有被人看到。”(同上,第225页) 也是在这一意义上, “哲学之王”黑格尔把欧洲的封建社会称为黑暗的中世 纪。 因此,为了认识和利用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创造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就需要后来者拨开笼罩在这些成果上面的神学迷雾和宗教面纱。于是,就产 生了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奉献在少年朋友面前的这本小册子,就 是通过对黄宗羲启蒙哲学的全面审视,阐述黄宗羲是如何以先觉觉后觉、以 千古之智祛蔽发蒙,从而一一廓清了笼罩在人类智慧之上的思想迷雾。 但是,黄宗羲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他的启蒙哲学和启蒙活动是同他所 生活的时代的启蒙思潮和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全面展开黄宗羲 启蒙哲学的论述之前,请允许我首先从宏观方面简要地介绍一下由黄宗羲和 其他哲学巨子一起开启的中国早期的启蒙运动。 一、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潮 一般意义上的启蒙是指发蒙解惑、开发愚顽稚昧的意思,但产生于封建 社会末期的启蒙思潮,通常是指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向封建专制 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斗争。 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潮开始于16至17世纪之间,即从明朝嘉靖 (1522- 1566)到万历 (1573-1620)年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衰 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正如著名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所说: “自16 世纪以后的历史,人类从狭小的天地中走出来,开始探望自然经济以外的世 界。”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错的话,侯老所讲的这个 “自然经济以外的世界”, 应当指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侯老的这段话表明,16世纪的 人们已经对延续 2000多年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不满意了,他们开始对商品经 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跃跃欲试了。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把这一时代 叫做 “天崩地解”(黄宗羲语)的时代,叫做。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 武语)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大潮中,大批先进的思想家 “以先觉觉后觉” (颜元语),以“千古之智”(方以智语)祛蔽发蒙,以六经之理开启生面, 从而在封建社会内部向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进攻的大旗。 启蒙思想家们首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精神支柱— —程朱理学。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借助于程朱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的 说教,把人们 “饥寒哀号,垂死冀生”(戴震语)的正当要求斥为人欲,宣 扬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贞操观,要求人们灭绝自己的一切情欲, 一心屈从于封建礼教 (“天理”),他们说什么“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 则天理灭” (朱熹语),强调天理与人欲的绝对对立。还说什么“饮食者, 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语)。 针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压抑和 否定,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理就在人欲之中、天理与人欲不能相分的思想。 他们指出:没有存在于人欲以外的天理, “随处见人欲,即随处见天理”, “不可能有离开人欲而单独存在的天理”(王夫之语)。稍晚于王夫之的陈 确则明确提出:“饮食男女都是天理,天理也正是从饮食男女中抽象出来的; 功名富贵都是道德,道德的最后归宿也正是功名富贵。”由此看来,天理和 人欲不但不互相排斥,相反,还互相融合,天理就存在于人欲当中,因此, 人们不必过分地遏制自己的欲望, “人欲正当处,即天理也”,“人欲即天 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为两件也” (陈确语)。 生活于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戴震,从人欲来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这一前提 出发,论证了人欲的合理性,他说, “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 是非美丑之知,都根于性而原于天”,认为人的七情六欲是大自然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