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4章 新闻稿的修改.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研究 第4章 新闻稿的修改 1.联系实际简述绝对性修改与相对性修改的异同。 答:(1)绝对性修改是指原稿虽然在基本思想、基本事实方面都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在某些地方,表达的思想不够完善,引用的事实不够准确,文字上还有毛病,需要进一步加工、润饰。 相对性修改是指原稿在思想、事实、辞章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毛病,但由于要符合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还需要作一些必要的修改。如根据报纸的特点,需突出某一部分,删去某一部分;因为要与其他稿件组成一组稿件一起发表,内容需要有所侧重;由于版面容纳不下,需要作适当压缩等。 (2)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的异同 绝对性修改和相对性修改都属于对新闻稿件的修改方式,但是二者却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在于: 绝对性修改主要是改正错误,确保报纸的优良品质。一般说来,不论稿件在什么情况下发表,在什么报纸发表,都是必需的; 相对性修改不是改正错误,而是为了适应报纸的特定要求,保证报纸的特色和质量,每种报纸和每种报纸在不同情况下的要求都不尽相同。这种报纸认为需要修改的,另一种报纸可能认为不需要修改,即使需要修改,要求也不尽相同。同一种报纸,由于每天的版面的情况不相同,对于一篇具体稿件,今天和明天的修改也可能不完全一样。这种修改依具体条件而转移。 2.修改一篇稿件,使其符合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的要求。 答: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编辑在改稿时,首先对稿件中有关新闻事实的内容进行分析,新闻稿件报道新闻事实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准确、科学、统一、清楚的要求。下面通过一篇稿件的具体修改来看一下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浩气长存天地间——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侧记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 隆冬的北京虽然寒冷,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里却有温暖的爱流涌动。沈浩先进事迹报告会12日下午在这里举行。 人们没有吝惜泪水,用爱的思念追忆着这位“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用心灵的鼓舞缅怀着这位“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 听众中,有学生气未脱的大学生村官,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干部,有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大家齐聚一堂,聆听着沈浩生前的领导、同事、亲友的讲述。 伴随着豪迈的红旗颂主题音乐,沈浩留在小岗的身影再次闪回,亲切而爽朗的面容,沧桑而坚毅的目光,拨动着现场每个人的心弦。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幅挽联的画面让人们的思绪定格在了小岗,定格在了沈浩短暂而又绚丽的人生。 在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眼中,沈浩是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的基层开拓者。土地流转改革遇到阻力,嘴上起泡,嗓音沙哑的沈浩不向困难低头:“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当年搞大包干难道没有风险吗?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别说这点儿误解和委屈,就是献出生命我也愿意。” 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在追忆,2009年11月12日那天是沈浩去世的第七天,也是农村讲的“头七”,忙完工作,天色已黑,冒雨到他的墓前,微弱的手电筒光下,看到墓前早已摆满了水果、鲜花。 我默默为他点上一支烟,好兄弟,你都看见了,大伙儿心里丢不下你呀,我们想念你。今年过年,我们再不催你回家了,我们准备把嫂子和孩子接过来,在村里一起陪你过年”。说着说着,赵家龙哽噎了。 这些天来,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都记住了小岗村人留下沈浩的三次红手印,还有“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那句话:“当年坐牢杀头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怕了。” “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可是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报告会上,严金昌老人低声哭泣。“沈浩呀!怎么说走就走了呢?难道我们三年前把你留下来,留错了吗?要不是当初我们大伙儿一起挽留你,也许这时候你正在省城上班,你早已把老母亲接到城里,尽你的孝心,你也能多陪陪爱人,帮她做做家务,你的女儿也不用送回老家上学了……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两个月过去了,沈浩的四哥沈明儒还沉浸在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中,他忘不了五弟的那几次流泪。“五弟,你放心地去吧,老娘那里我们替你尽孝,女儿那里我们替你弥补父爱,至于你未竟的事业,一定会有许多像你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来完成,一定会把小岗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者夏树永远忘不了2004年2月19日的上午,“沈浩成为我的采访对象。那天沈浩作为安徽省的选派干部就要到小岗工作了,我问他,你在省直机关工作了这么多年?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到农村去,为农民做事,这是对自己难得的人生历练。’他在小岗找到了服务农民的大舞台。” 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是沈浩的校友,也是他多年的同事。2009年11月底,朱长才去萧县农村看望沈浩92岁高龄的老母亲,老家人跟他说“我的小乖乖走了”。 恍惚间,沈妈妈特别嘱咐朱长才,“孩子啊,你要听党的话,把人家小岗的事情搞好。”这是沈浩回家时,老妈妈经常叮嘱他的一句

文档评论(0)

hkfgmn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