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铜鼓中学历史组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史实,1918-1921年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社团与刊物等。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在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的基础上,.概述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演变,但截止辛亥革命为止,所有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那些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先进的中国人,决定在文化思想领域来一次革命。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72-7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注意联系“前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前面所学知识)
A(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注意联系“前言”和已学知识)
背景: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⑵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⑷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A(2):简述新文化运动发生开始标志、主要刊物、代表人物和活动阵地。(注意课本插图等)
【5组学生板演预测】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⑵主要刊物:《新青年》⑶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注意:蔡元培一般不视为代表人物)⑷活动阵地:北大。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阅读教材第二目“新文化运动”(注意联系“历史纵横”)
A:概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主张,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主张的?
【6组学生板演预测】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与近代自然科学法则;专制是指封建独裁。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 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新道德主要是指近代西方形成道德。如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文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学与文言文;新文学是指形式上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内容上反封建的文学。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1.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思想主张之间的关系?
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必须革新旧文学。正如陈独秀所说的:“要拥护那德先生(指民主),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指科学),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于是,一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势不可免地发生了。
2.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细节给我们的启示:
(1)文学革命问题:我们通常面对新文化运动时,往往会举其大者,谈的多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却淡化了一些微小细节,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记。比如胡适最先提出的是“文学改良”,到了陈独秀那里则成了“文学革命”;胡适最初认为“狭义之典,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而钱玄同则义正言辞地表示“凡用典者,无论工拙,皆为行文之疵病”。这些细微处的分岐经常会被认作是“细枝末节”,不为人重视,就连当事人也认为无碍“新文化运动”的大方向,用一些“启我甚多”“惠我良多”等客套话蔽之,而恰恰正是这些貌似可以忽略不记的分岐最终导致了以后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裂。奇怪的是,一些人最初的见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怪异、激进的行为却得到喝彩,以致于“反传统”成为主流。
(2)新文化运动中几次“反新”的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出现过几次与“新派”交锋的场面:如《国故》杂志、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等等。通行的评语把这一派定为“复古”、“守旧”,那么这些人究竟复什么古,守什么旧,先看一个人物谱:黄侃(留日)、严复(留英,是清政府第一批留欧学生)、林纾(虽不通外文,却开小说翻译之风气)、吴宓(留美)、胡先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