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二:赫鲁晓时期
专题二: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特点 特点 由不平等的兄弟关系 向 反目成仇关系的转化期 三方面评述 一、赫鲁晓夫时期机制在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二、赫鲁晓夫、毛泽东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三、对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总结。 一、赫鲁晓夫时期机制在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关于赫鲁晓夫 ( 1894-1971) 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 1-1关于赫鲁晓夫之子死亡之说 一种推测:赫鲁晓夫因弑子之仇与斯大林等人结怨 1-2宦海中的沉浮总是相伴而生的:赫鲁晓夫既整过人,也曾是被整对象(1957年6月,反对派倒赫不成自翻船;黑海皮聪大修养的意外) 1-3关于《赫鲁晓夫回忆录》(15种文字,但瓦格纳出版社版本最为真实) 2、赫鲁晓夫时期机制的微妙变化——形式上进行改革与政治上“原地跑步”的矛盾性 2-1 对内:改革 2-2 对外: 2-2-1 对东欧卫星国的控制有所放松 对1956年6月波兰事件、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的处理 2-2-2 “不对称战略” 2-2-3 对1962年古巴危机的处理 二、赫鲁晓夫、毛泽东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 1、苏共二十大的转折性效应 围绕着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分歧主要是对斯大林错误性质及其程度的看法不同。 2、毛泽东第二次莫斯科之行 目的: 第一、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 第二、出席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20世纪50年代末两党关系出现的系列风波 3-1 1958年7月,赫鲁晓夫密访中国 关于长波电台、联合舰队问题的分歧 3-2 1959年6月苏方撕毁《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 3-3 1959年10月中国国庆十周年之际,两国领导人激烈争吵,关系恶化,两党关系随之走到破裂边缘 3-4 1960年6月布加勒斯特会议后两国关系全面破裂,苏方撤走专家,逼我还债。 4、在中苏关系中领袖的个性所起的作用 三、对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总结 1、赫鲁晓夫执政的前半个时期,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是好的,或者说是比较好的。尽管双方在利益上互为需要,但因赫鲁晓夫刚上台不久,国内及东欧国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保持苏联大国的威信,赫鲁晓夫更需要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对他的支持。 2、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领袖们之间发生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吵,这直接影响到两党、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有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从内因去探寻根源,两国领袖人物赫鲁晓夫、毛泽东的鲜明个性对双边关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斯大林主义的“产儿”赫鲁晓夫所表现出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性对他个人起到了制约作用,使得他无法真正地取代斯大林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书目 1.《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德]卡尔·德雷克斯勒(Karl Drechsler)著;梁锡江,胡丹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俄]谢·赫鲁晓夫(Сергей Никитович Хрущёв)著;郭家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3.《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权延赤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及晚年生活》,[苏]赫鲁晓夫(Хрущёв Сергей)著;述愭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5.《赫鲁晓夫政治生涯》,[苏]梅德韦杰夫(Медведев Рой)著;述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6.《赫鲁晓夫:同时代人的回忆》,[苏]阿克秀金编;李树柏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7.《那十年:回忆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Те Десядь Лет》),[苏]阿列克谢·阿朱别伊(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Аджубей)著;苏群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8.《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美]S.塔尔伯特编辑;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 * *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对中苏两党、两国谁“为首”的问题的理解也有差异。 毛泽东即席发言与他国习惯上理解之差异。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