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假借看黄季刚汉字职用观-汉字汉语研究
汉字汉语研究 2018 年第 2 期(总第 2 期)
从假借看黄季刚汉字职用观*
韩 琳 黄 冉
提 要 黄季刚关于假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假借分类,区分
了“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另一方面是阐发了章太炎的“转注假借说”。本文
在回溯黄季刚假借观源头的基础上,总结突出其创新点,尝试用汉字职用学的理论和
方法,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功能的角度对黄季刚的假借观做出新的阐释。A
关键词 黄季刚 假借 汉字职用观
从最初许慎界定“假借”并举出例字开始,“假借”一直是学人探讨的焦点,宋元
明“有义之假借”“无义之假借”区分,有清一代“引申假借”和“假借”并用,直至黄
季刚“造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的分野,都展示出学人对“假借”性质的深度思
考,反映出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黄季刚关于假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假借分类,区分了“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另一方面是阐发了章太炎
的“转注假借说”。在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章太炎“转注假借说”提出了汉字
发展的两条重要规律:一是词的派生推动字的孳乳规律;二是汉字孳生与节制的辩证
统一规律。“假借”体现了汉字发展过程中以增加字的功能而节制汉字发展的规律。
黄季刚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阐发。作为传统语言学的殿军,黄季刚的假借观辑采传
统语言文字学的精华,又在现代语言学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有了新的突破。本文在回
溯黄季刚假借观源头的基础上,总结突出其创新点,尝试用汉字职用学的理论和方
法,从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功能的角度对黄季刚的假借观做出新的阐释。
1.黄季刚假借分类学术史源头回溯
许慎在《说文·叙》中首次对假借的概念和例字做出了界定:“本无其字,依声
托事,令、长是也。”但是,其在分析 9353 个小篆字形的时候却没有落实,为后世学者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批准号 :
13ZD129)的阶段性成果。
· · 汉字汉语研究
10
留下了充分的探索空间。黄季刚(1980:4-5)认为:“六书之总名,始见《周官·保氏》。
说其细目,始于刘歆。或遂谓六书之名,至周始有。然观刘云:‘六书者,造字之本’,
是仓颉时已有矣。……始制文字而百官治,万民察,若非兼该众义,则文不足用,文
不足用,尚何察与治之有?故知假借之法,行于太初;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而假借
之用益大。是故形声之字,其偏旁之声,有义可言者,近于会意;即无义可言者,亦莫
不由于假借。然则六书为造字之本,使无是者,焉能笼圈一切,消息盈虚哉?”这里
黄季刚首先引用刘歆的话将六书定位为“造字之本”,其次明确假借之法行于太初,
文不足用,兼该众义,本身无义可言。一文兼众义,实即一字多职能,“本身无义”是
基于“依声托事”,假借字实际承担的是声音符号的功能。在黄季刚的假借分类中,
假借字的功能不限于作为声音符号。“盖假借有造字与用字之别。造字假借者,可造
而不造,如《说文叙》所举令长二字是。……用字假借者,有其字而未用,《经典释文》
引郑康成云:‘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与近之而已。’此
则言用字之假借也。”(黄侃,1983:183-184)假借字的另一种功能是作为音义符号,
主要体现在许慎《说文·叙》所举令、长二字上。学术史上“假借”观流变与对这二
字性质和归属的认识密切相关。
追踪溯源,黄季刚假借分类与学术史上以下成果相关。
1.1 宋元明“有义假借”和“无义假借”
宋代郑樵(1995:319)对假借的界定和分类显示出矛盾:“假借者,无义之义也。
假借者,本非己有,因他所授,故于己为无义。”这一界定和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的界定是相合的。假借“于己为无义”,故而“正不生”,有“托生”,分类为:“然就
假借而言之,有有义之假借,有无义之假借,不可不别也。曰同音借义,曰协音借义,
曰因义借音,曰因借而借,此为有义之假借。曰借同音不借义,曰借协音不借义,曰
语辞之借,曰五音之借,曰三《诗》之借,曰十日之借,曰十二辰之借,曰方言之借,此
为无义之假借。”“有义之假借”“无义之假借”共同的基础是“依声托事”,同音之有
义假借指词义引申而语音不变者,如:“初,裁衣之始,而为凡物之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际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Open.PDF
- 中国高校创业联盟公约-CooVenture创业云.PDF
- 中国音乐学院201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接收章程.DOC
- 中外绿色人居论坛议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DOC
-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资产管理与试验室建设处-南京.DOC
- 中坜高中仁爱社服务心得-心灯启智教养院.PDF
- 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下.PDF
- 中央气象局莫拉克台风警报发布概况表.DOC
- 中子辐射防护.PDF
- 中山大学研究生提前答辩毕业申请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DOC
- 从交易成本与社会交换观点探讨医疗供应商伙伴间-中华商管科技学会.PDF
- 从地域文化视域看辛弃疾的入闽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PDF
- 从尺牍看袁中道思想的矛盾性-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PDF
- 从实证观点探讨锌用于小儿腹泻之临床应用.PDF
- 从瓦解看阿契贝的中间文化观-井冈山大学学报.PDF
- 代谢物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世界科学技术.PDF
- 代谢组学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PDF
- 代谢组学在病证相关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PDF
- 以ZnO及偶联剂对聚酯织物进行多功能性加工之研究-昆山科技大学.PDF
- 以实践为基础对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微观分析-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