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doc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南昌洪都中学 江 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的改革呼声四起。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创新教育的口号越提越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就摆在了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面前。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哪些弊端呢? 阅读数量太少 传统的语文阅读材料普遍较少,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不少孩子除了课本以外没有一本课外书。城乡孩子的阅读资源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家境的贫困,其次是教育财政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 。城里的孩子经济条件好多了,家长乐意给孩子买课外书。那么城里的孩子阅读量如何呢?实际情况是,苦于本身课业负担过重,孩子们也往往无遐顾及课外阅读。 二、教学方法太老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备受责难,圈内人指责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祸国殃民”;圈内人苦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收效甚微”。20世纪80年代末,高考语文在“阅读理解”这一块有了一大改革:由过去的考课内文章阅读改为考课外文章阅读。从此,师生们被卷进了题海战术的旋涡。可是课外文章漫无边际,谁也别想押中高考题。老师们开始出模拟题,学生们只得埋头苦干于每篇文章的字、词、句、段的肢解分析。孩子们终于厌倦了“概括段义”“归纳中心”“分析写作手法”等高频率专业术语。连成绩好的学生都感觉阅读训练的确收效甚微。 三、考试要点太细 传统的阅读理解考查的知识点太细:汉字的注音和偏旁、词语的释义、句子的成分分析、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出卷老师似乎故意为难学生,总喜欢出一些偏题、怪题。有时一道选择题就要考及三、四个知识点,而且陷阱重重。不少学生被它苦得一筹莫展。 四、教学评估太死 传统的阅读题答案强求千篇一律。文章句义的理解、文章主旨的分析,往往拘泥与标准答案。语文界曾出过这样一个笑话:某考卷选用某大作家一篇文章,拟了好些阅读理解题。有人请那大作家作答,居然无法及格!这真是对传统评估方法的一大讽刺! 面对这些弊端,近年来语文界在阅读教学改革方面积极探索,我也正在作一些尝试。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阅读教学应设法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学生、教师、文本的关系 这一阅读理念,是阅读“三极理论”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作者一极”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理解观。它认为阅读要追寻作者要表达的意义。我觉得这个理论有其片面性。阅读时要恢复作者的原意,不过是一种理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变化发展的,况且读者在理解文章时,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且会受自身认知水平的影响。昔人已去,作者的原意是什么?这个问题由谁来评判?“作品一极”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阅读理解观。它认为阅读的关键是要弄清作品的本意。不难发现,这种阅读观看到了作品的独立性,这是正确的。但它把作品与作者、读者隔绝开来,是错误的。“读者一极”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阅读理解观。它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时要思考怎样让学生处于最佳接受状态。在接受过程中,既坚持文本的主观标准,又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才智。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老师,应该看到:这三种阅读观是共生共存的,不容割裂的。我们要努力追寻作品的原意;作者是一个个体,是阅读理解的前提;文本是本体,是阅读活动的目标所在,它要以前两者为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定阅读标准的时候,也充分顾及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有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和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主体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的。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因此,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体化反应。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地去发现、创造意义。例如初中教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内容的概括,过去的教材认为它“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这种提法显然没有尊重学生个体的阅读体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这一点完全是编者的看法,把它强加给十二、三岁的孩子,合适吗?完全是编者的灌输!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好硬着头皮死记硬背了。所幸的是,新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把“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抨击”这一点砍去了,师生们都拍手称快。 第二,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是桥梁,连接着文本与学生。他的理解水平、鉴赏深度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8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