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教信息2017年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

现代高教信息2017年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高教信息2017年第06期(总第111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doc

现代高教信息 2017年第06期(总第111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编 2017年9月26日 工程教育认证专题 本期目录理论探索 本期目录 1.《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北京邮电大学:杨毅刚、王伟楠、孟斌,2017年) 2. 《面向工程教育的STEP教学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靖军、郭卫东、陈殿生,2017年) 他山之石 3.《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重庆大学: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2017年) 4.《如何迎接专业认证——对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认证历程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余天佐、刘少雪,山西师范大学:杨聚鹏,2015) 编者按: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一成果对于我国高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加强“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必将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本期《现代高教信息》选编了工程教育认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外实践探索及相关政策解读,谨供学校各级领导、专家参阅。 PAGE \* MERGEFORMAT PAGE \* MERGEFORMAT 1 以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的 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进研究 我国已正式加入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迫切需要在专业工程师培养模式上走出一条与工程大国相匹配的独特道路。“华盛顿协议”与其他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议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上,但从笔者近年来参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来看,一些高校和专业在“复杂工程问题”相关毕业要求上存在共性的理解误区和达成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工程问题复杂性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将“复杂技术问题”与“复杂工程问题”相混淆,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缺少非技术因素制约作用的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在面对非技术因素与技术成果存在冲突场景时的问题解决能力,正是开展工程教育的高校和专业面临的共性难点。 为了避免这些开展工程教育的高校和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程中走弯路,笔者在《如何破解工程教育中有关“复杂工程问题”的难点——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视角》一文中已深入探析了“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质与特征,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需求和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展开研究,借鉴企业界在技术创新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从企业视角深入探析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方法路径,并从不同角度给出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的改进思路,以探索高水平工程师的培养之路,供工程教育界参考。 一、企业界技术创新历程中的教训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领域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企业界普遍认为只有先进的技术才是占领市场的“法宝”。在一段时间内,很多知名跨国大集团甚至国际500强企业都纷纷加入到提高技术先进性的竞赛当中,这就使得研发部成为企业中话语权最高的部门。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些“技术至上”的企业并没有实现预期中利润上升的目标,企业运营效率也没有提高,技术转化的失败率甚至持续增高,在市场竞争中更是屡屡遇到挫折,企业界把这种现象称为“创新陷阱”。 企业创新进程中强调技术本无可厚非,但对技术优势的过分关注会使企业忽略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对技术转化的有效管理,从而陷入“创新陷阱”。当企业步入“创新陷阱”误区的时候,研发费用、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方面损失非常大,问题就出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研发部、中试部、生产部、销售部、安装部、服务部等几个部门的协调上。企业研发部只根据技术因素要求生产出产品,若按技术指标衡量大部分是满足要求的,但在实际的应用推广过程中,中试部、生产部、销售部、安装部、服务部会反复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以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实际需求。例如,中试部对于产品可自检性的要求,生产部对于产品可生产性和生产成本的要求,安装、销售、服务等部门对于产品安装便捷性的要求等等,这都需要研发部门对产品反复进行修改。企业界逐渐发现,仅仅追求技术先进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很多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最终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上巨大的消耗。 直至今日,陷入“创新陷阱”仍然是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常见病。企业如果将技术优势视为自主创新成功的唯一衡量指标,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先进技术,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和技术转化的过程,认为先进的技术必然会带来大量的客户和丰厚的利润回报,那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通常或由于缺乏足够的顾客群而不得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或因为忽视有效的市场运作而使得资源闲置浪费。这些都是忽略技术创新之外的非技术因素对技术成果的制约作用而造成的后果。 目前企业界普遍认识到“创新陷阱”不能单纯在技术范畴内去解决,而需要克服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与技术本身无关的问题,考虑

文档评论(0)

shiyougui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