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史概资料
文化 艺术
北海市文化事业发展史概
1、文化机构的演变
建国前,珠乡没有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教育与文化是合二为一的。民国期间,廉州镇是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合浦县的驻地。这两级行政机构曾设教育科或教育局。1926年北海开始筹建独立市,国民党北海市党部曾设宣传、文娱等几个业务工作科。宣传、文娱这两科与文化科有相似的功能。后来,北海重大的文化娱乐活动,多由海燕剧社、民众剧社等民间团体去组织。
建国后,北海、合浦相继设立文化管理机构。县、市级机构曾称:文教科(局)、文化科、文教卫生部、文化局等数种。文化和教育的管理机构几合几分。北海市的文化机构级别,曾数次翻滚于区、县(处)级间。
2、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
20世纪以前,珠乡固定的文化娱乐设施甚少,也很简陋。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节日期间的舞狮舞龙、打拳演武,为酬神而通宵达旦演出的庙堂戏,茶楼酒馆的粤曲弹唱、吟诗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廉州山歌对唱,以及优美动听的咸水歌对唱,载歌载舞的老杨公、耍花楼、公馆木鱼和采茶戏等民问曲艺表演,还有木偶戏、讲故事、走棋、牌九、麻将、粤剧等文化娱乐活动。
清末,北海最早的戏院是竹木结构的大西街戏院。随后,有太平戏院、高升戏院。民国期间,相继有世界影画院、同乐戏院、明圆戏院、明珠戏院、中山戏院、三达戏院、娱乐戏院、海珠戏院、国光电影院、永光电影院等影剧院。1927年,在北海兴建一座合浦图书馆。1929年,北海开始筹建中山公园和海滨游泳场。
20世纪20年代以前,合浦固定的文化娱乐场所也甚少,看戏大都是在庙宇前面临时搭起戏台,唱完戏后便拆除。廉州第一间固定的演戏场所是1923年用竹瓦篱笆搭建的新街戏院。1926年,合浦创建中山公园,并在园内建一座图书馆(后改为民众教育馆)。后又辟建廉阳公园和东坡公园。民国期间,合浦有钟声电影院、骊珠戏院(后改为廉珠戏院)和廉阳戏院。
建国后,北海、合浦相继建了一批文化宣传娱乐设施,计有红星戏院、人民礼堂、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还珠戏院、水产馆、海滨公园、新华书店、电影院、歌舞厅、书报亭、投影录相、电子游戏、报社、广场雕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在各乡镇也建有文化站(文化中心)和影剧院、有录相、桌球等设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活动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小型化。文化活动主要形式有:电影、电视、录相、投影、桌球、歌咏、戏剧、扑克、棋类、球类、舞狮、舞龙、游泳、讲故事、唱山歌、交谊舞、游乐园、图书阅览、音乐茶座、书画展览、知识讲座、参观旅游等。
3、文物古迹及文博机构
珠乡悠久的历史,遗留下甚多的文物古迹,1990年计有新旧文物点173处。其中,旧文物点属古遗址类31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70处,石刻8处,近现代主要史迹13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0处,其他文物17处。至1999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全市有108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区)级11处,市级15处,县级80处。
1978年,合浦县在廉州中心公园内建一座博物馆,下设考古发掘组和群工陈列组。馆藏文物5,500多件。1987年,又在文昌塔附近筹建古汉墓陈列馆,占地2l亩。该馆拟就地发掘及复制部分汉墓遗址实地展出。
1989年,北海市成立文物管理所,着重修复古庙宇普度震宫。
4、文艺演出团体及演出活动
在戏剧演出方面,粤剧是珠乡最喜爱的剧种。它在剧目、音乐唱腔、表演技巧以至服饰、化妆等方面较为丰富,语言也很宜人。据史料记载,19世纪中叶,合浦已有粤剧班。1865年,较有名气的“廉州广班”曾到北流县做“万人福”醮事演出,出场演出者百余人,可见当时粤剧班演出规模之大。清末开始,粤剧演出活动逐渐多了起来,本地粤剧艺人组成的著名戏班有“得德声”、“华隆兴”和“会嫦娥”班。外地戏班来演出的多为上六府班,如“广寒宫蟾影”班等。20世纪20年代前,舞台布景极少,山水亭园均以字牌代替。30年代前,戏班人员构成大多是全男班或全女班。40年代初期,由于日寇大举侵华,省港失陷,这段时间,不少剧团及粤剧名角荟萃珠乡,如省港的著名演员梁醒波、林英扬、霜雾霞、小莺仙等,使珠乡的粤剧演出盛况空前。建国前,戏班由班主组角,人员居无定所,聚散无常,班名更迭常无稳态。
建国初,北海曾聚集了一批戏班艺人,先后组成群工、艺力、群力、合力、先声、劳动、工农等粤剧团。因粥少僧多,经营维艰。后来,在政府的疏导下,剧团开始与地方挂钩,群力粤剧团挂钩扎根北海,合力粤剧团挂钩合浦。到50年代中期,粤剧演出也一度艰难,艺员生活曾靠政府救济。为培养粤剧人才,北海于1957年,合浦于1964年和1977年曾分别招收一批新艺员进行培训。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粤剧演出很受群众欢迎。1969年,专业粤剧团改组为文艺宣传队。1967年至1978年,这期间,古装传统粤剧在舞台上基本消失。但这个艺术剧种并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