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煌 潮州弦诗乐的演变跟发展资料.docVIP

李沛煌 潮州弦诗乐的演变跟发展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沛煌 潮州弦诗乐的演变跟发展资料

(合格!) 潮州弦诗乐的发展与演变 李沛煌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一个重要音乐品种。潮州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外江汉调音乐都吸取其养料而生存和成长,因此它被视为潮州音乐的代表。本文就潮州弦诗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对潮州弦诗乐演变过程中所反映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和分析,真实、客观地反映潮州弦诗乐发展的基本脉络。 [关键词] 潮州弦诗乐 特点 演变发展 [作者简介] 李沛煌(1983— ),女,广东汕头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东省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研究生李沛煌(收),510006 HYPERLINK mailto:276506831@ 276506831@ 潮州音乐内容丰富,品种繁多,主要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锣鼓乐、潮阳笛套音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外江汉调音乐六大种类。潮州弦诗乐是民间丝竹乐,弦诗乐原指潮州古乐诗谱的演奏,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是潮州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最古老的一个音乐品种,自唐代就受到中原古乐的育化和滋养。其乐曲、乐器、乐谱、曲式板式、旋法等等都保存着唐宋古乐的痕迹。如:潮州弦诗乐领奏乐器二弦的演奏姿势与唐代奚琴相同;潮州弦乐器的“千斤”,潮人称为“徽”,与古代称谓相同;潮人把乐曲变奏称“催”,把乐曲结束称“煞”,均与唐代大曲相同;潮州大套弦诗乐,以往都是沿用唐宋古乐的套曲连奏形式;潮州弦诗乐演奏程序中的头板—拷拍—三板的变化,同样与唐宋大曲相似[2](p14-15)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潮州弦诗乐是由唐宋古乐演化而来的。当然潮州弦诗乐中也有很多当地艺人们的创造和发明,据《潮州府志》记载:自唐以来,“以乐治化,以乐祀神,以乐娱心”,把唐音和潮韵结合,颇为流行。[3]可见,中原音乐文化入潮后,与潮地音乐文化相互渗透、融合,逐渐形成较成熟而正统的潮州音乐。到了宋代,雅乐和俗乐俱兴,这无疑对潮州音乐的传播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时的潮州弦诗乐则在民风民俗、民间音乐、戏曲和外来音乐等等这些肥沃的土壤中,逐渐发展起来。 到明代,潮州弦诗乐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2](p16)除了受到中原音乐文化的融合外,潮州弦诗乐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外地剧乐的影响。自明代末期,大批外地剧乐相继进入潮汕,民间歌、舞、乐、戏大量涌现,潮州弦诗乐迅速兴起,据《潮音戏曲寻源》载:“晚明以来,异方戏剧相继叩潮州之门;正音戏(南戏)乃自浙东赣南趋闽南,接诏安东山县而至;秦腔花鼓乃自湖南入粤北,经惠阳、海丰、陆丰诸县而至;外江戏则自安徽播赣南、闽西、经客族的嘉应州而至”。明嘉靖年间,昆腔流入潮州,清乾隆年间,西秦、外江诸腔又相继入潮[4](p63)等等。这些外来戏曲进入潮地后,无疑成为了潮州弦诗乐新鲜的养料。潮州弦诗乐在吸收融化这些新鲜养料的同时,也广泛吸收潮汕民间小曲小调来丰富和发展自身。这时期,潮州弦诗乐的乐曲,除了部分继续保存唐宋古乐的套曲外,大部分是从外来戏剧的音乐曲目和潮汕民间的小曲小调中吸取养料创作而成。潮州弦诗乐的乐器及创作构思上也有较大的创新和变化,如:“捞投弦”、哭筚逐渐被竹弦、二弦、椰胡和笙箫、管笛代替;吹管乐器和拉弦乐器广泛运用,特别是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在演奏技巧上有很大的提高。到了清光绪、宣统年间,汉调音乐风靡全潮,汉调音乐和潮州弦诗乐在调式、演奏手法、谱式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影响。如:汉调音乐的西皮、二簧和潮乐的轻六、重六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调音乐融合了潮州弦诗乐的变奏手法和旋法加花润饰特点;潮州弦诗乐谱式由“二四谱”改用“工尺谱”等等。这一时期,潮汕各地纷纷设立闲间乐馆。较出名的有:汕头公益国乐社(清宣统间)、澄海峰华国乐社(1870年)、潮阳阳春国乐社(1880年)、潮安庵埠霓赏儒乐社(清光绪间)等等。 清末至建国前是潮州弦诗乐的发展时期。[5]这期间国内外音乐社团星罗棋布,这些社团多数以演奏汉调为主,潮乐为副。如:潮州市扬风国乐社(1911年)、新加坡余娱儒乐社(1912年)、汕头南薰丝竹社(1926年)、香港淘适儒乐研究社(1946年)、上海汉乐组(建国前)等等。这些民间音乐社团,无疑成为了潮州弦诗乐乐人的培训基地。从潮州弦诗乐的传承看,潮州弦诗乐进入了“办班设点、讲授技艺”的时期,这时期,在演奏技艺和传教突出者有潮州的蔡戊子、丁思益,汕头的林玉波、杨广泉等。他们不仅广收门徒,在潮州弦诗乐的演奏技巧、音乐内涵、

文档评论(0)

kell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