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教师教育实践网-北京师范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念奴娇-教师教育实践网-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教案 部/院/系 文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姓名 徐文清 学号 201511080912 我校指导教师 赵宁宁 实习学校教学指导教师 郑树红 原任课教师 郑树红     2018年 11 月 20 日 (星期 二 ) 第 四 节课 本人第 11 个教案 实习学校 北师大二附中 实习班级 高一(1)班 实习科目 语文 教学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阅读·写作 第 二 册,第 一 章 四 节 16页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教学目标 总目标:学生能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品读、小组交流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感悟词人的情感与词风,培养思维的上位意识。 分解目标: 学生能够说明并分析词作中景物描写的特点,进而体会苏轼豪迈的词风。(第一课时) 学生能分析得出“风流人物”的特点,并结合苏轼经历,体会词人此时的感情与心境。(第一课时) 学生能够从整体出发去感受诗词,同时能够感受诗歌语言的非逻辑性(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对苏轼豪迈词风的分析与感受 对风流人物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难点 对苏轼洒脱旷达人生态度的体会 整体出发理解诗词思维方式的建立 诗歌语言的非逻辑性的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用具 PPT、教材、前测纸 教学方法 吟诵法、替换法、还原法 课前准备 1、查找资料,结合诗词原文,概括周瑜赤壁之战和苏轼被贬黄州时的情况(每格5个字以内) 周瑜 苏轼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成就 赤壁之战中人物众多,为什么苏轼只写周瑜一个人? 3、写出5件补充阅读材料中苏轼打动你的故事,每个故事不超过15个字。 教 学 过 程 及 内 容 导入(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聊一聊苏轼,聊一聊《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像大家这么大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想不明白。苏轼是其中之一。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一提到苏轼,就秒变迷妹,说他比别的诗人都厉害,我当时并不服气。上了大学我明白了,因为大一得学“苏辛词”,大二学“欧苏文”,大三学“苏黄诗”,学完之后,我感叹苏轼真是“铁打的年级第一,流水的年级第二”,而且几乎样样都是年级第一。如果非要找找有什么是苏轼拿不了第一的,估计只有这么一条,“他不会写元曲”。闲言少叙,我们言归正传,看《念奴娇·赤壁怀古》。 整体感知(5分钟) 让学生自由朗读后,找学生范读,鼓励学生放开自己,投入感情。 教师示范吟唱,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首词的情感基调。 推动问题:用两个词来概括这首词的基调,不允许分析,相信自己的直觉,叫一组学生起来分享,板书学生的回答。 推动问题:为什么这首词给我们(豪迈、大气……)的感觉? 明确:大气的景、大气的事、大气的人、大气的情 临故地(15分钟) 景物之阔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一首词在意思上和它很像,哪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江东去”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意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是“浪花淘尽英雄”的意思。 ①咱们干脆改一改,把“千古风流人物”改成“千古英雄人物”,可不可以? ②还可以改一个地方,把“大江东去”改成“长江东去”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直接用“大”修饰“江”,有劈空而来的气势,改为长则不可。 ③苏轼的这一句和杨慎的这一句,哪一句的场面更阔大? 《大江东去》更阔大,两首词的维度是不同的,苏词让我们联想到“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无穷的空间,无限的时间,这就是宇宙。“大江东去”,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由空间的无限,联想到了时间的无限,在无限的时空里,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时空阔大无限,个体渺小而短暂,即便是风流人物,也都找寻不到了。 ④这种时间空间上的无穷无尽,我们还在哪里见到过? Eg.《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过渡:一起笔,就这么大气,无穷的时间,无穷的空间,接下来该怎么接住这个起句?每个人都写?什么事都写?写不过来,所以,必须有所选择,这时镜头推近了,把千古聚焦到“三国”,把风流人物聚焦到了“周郎”,把大江聚焦到了“赤壁”。 景物之雄奇 聚焦到了赤壁,苏轼怎样写赤壁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几句最容易拿出来来叫你赏析,这时候大家就要找手法了,但是先别急,从整体上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再接着找手法和角度。 明确角度:形、音、色;动词,力度,气势;手法,拟人,比喻(借喻); 怀旧事(15分钟) 过渡: 看完了阔大壮丽的赤壁之景,苏东坡大笔一挥,写赤壁之战。这是一场大战,涌现出各路英雄,曹操不厉害吗?诸葛亮不聪明吗? 推动问题:在所有人里苏轼只对周瑜有无限的崇敬,为什么?之前让大家填了表格,想来各位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周瑜 苏轼 年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