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破译林海音语言的密码
??????????????? ?——我的教学叙事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 ?肖绍国
一
2008年的冬季似乎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在南方暖湿气流的强大攻势下,北方的冷空气迟迟未能南下。我的心情有些莫名的沮丧,因为我喜欢冬天干冷的感觉,我觉得愈是干冷愈是有冬的情致。在干冷的冬阳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穿行在故园乡间的草垛之中,稻草头上结出的冰瘤子在冬阳的照射下正缓缓地磬出水来。
12月5日前后,寒潮终于袭来,气温骤降到零下5度,我窃喜,因为我知道干冷的冬天随即来临。而就在此刻,由于自己在专业成长上的一次跌倒,让我的心情滑入暗谷。还好,我又一次来到王崧舟先生门下授业,跨入“王崧舟工作室”,好似找到了心灵的港湾,感悟着先生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的妙谛,充斥在脑海中的浮躁、颠倒、阵痛暂时被我放下了。放下了,自在了。
初到工作室,崧舟先生便给我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对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进行文本细读。对于先生文本细读的功力,在小语界没有人不惊叹的,譬如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在“可解”和“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一夜的工作〉文本细读》、《〈小音乐家杨科〉文本细读》、《〈小珊迪〉文本细读》等文字着实让我们释怀。当他布置让我们细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时,我不禁有些窃喜,因为此前我已经解读了此文,而且已经写下了详尽的教学设计。我心想:先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岂不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吗?我可以静坐倾听别室友对文本的细读,而后对我的设计加以修改。这是后话。
当初,我决定要开发《冬阳?童年?骆驼队》,是犹豫后定下来的,对于这篇文字,基于我来说,不是那种一见钟情类型的课文。以往我读赵恺的《木笛》,全文最后绾在一个“如泣如诉”上,一见钟情;我读笑源的《姥姥的剪纸》,好一个“有声有色”,一见钟情;读平凹的《月迹》,通篇的叠词和儿化,酥酥的,软软的,更是一见钟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淡淡的伤感味道,有英子纯真纯净的面孔,但文字却给我很“散”的感觉,文字内部的“气”始终寻觅不见。每每拾起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又放下,放下又拾起,当我看见很多人演绎这堂课后,我曾经想彻底放弃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你与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没有缘分。但,转机出现在2008年7月,崧舟先生给我《月迹》作的点评发给我后,我惊喜万分,连读六遍,细细琢磨个中的滋味。先生在文稿中提出两个观点:其一,写法决定教法;其二,读法决定教法。我眼前一亮,前一个观点,崧舟先生在他的《〈长相思〉的精神三变》中已经抛出,他为纳兰的《长相思》一文作的文本细读浸透了他整整一个暑假的汗水,读来让人倒吸一口气:原来,文本细读可以这样深刻。后一个观点,是在他给我的《月迹》点评稿中第一次出现。我连忙回溯以前自己的一些课例,我读《木笛》,由“读薄笛声”时的情境感知,进入“读厚笛声”时的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读出心声”时的心境体认,缘情入境,立象尽意,由此,便有了我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读薄笛声—读厚笛声—读出心声”的生命轨迹;我读《月迹》,最直接的感受是,平凹、二弟、三妹这仨孩子跟月亮在玩儿,在捉迷藏,于是乎,月亮也变成它们家的最小的一个孩子,可能是四妹子。还有那么多叠词和儿化的运用,这种写法奇妙呀!这种感觉奇妙呀!于是,就有了在课堂上寻觅月迹和感悟心迹这两条主线一明一暗,始终相互缠绕、相互印证的一段生命轨迹。那么我叩问自己:你读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感觉是什么呢?难道除了有淡淡的伤感味道,有英子纯真纯净的面孔之外,其它就没有了吗?从“语文意识”上你就读不出什么东西吗?从英子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上你就读不出什么吗?于是,我再一次读《城南旧事》,和我的学生一起读,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开了一堂班级读书会,我发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林海音的文字,特别是女孩子对《城南旧事》中惠安馆的疯子、草丛的小偷、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谢了等故事饶有兴致。我们在读书会中聊的那些话题,诸如,小说像几幅独立的水墨画那样,而文字内部又似乎有一条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等等,对我后来的教学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书看完后,我又找来吴贻弓先生的电影《城南旧事》看,和女儿一起看,我注意到我的8岁小女儿非常喜欢这本电影,尽管片子很老,节奏很慢,画面退色之后斑斑驳驳。这样做了之后,我感觉到英子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不简单,写法肯定有秘妙,要不孩子们怎么都喜欢呢?这样,我和《冬阳?童年?骆驼队》越来越拉近了。
二
我坚信:上《冬阳?童年?骆驼队》必须从“言语”上去观照,也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怎么写”上,因为: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