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雷光辉)
                       “过度理由效应”        费斯廷格在一项实验中让学生完成一项十分枯燥乏味的任务。给以一部分学生较高的报酬,而另一些则没有得到报酬。结果有报酬的学生认为这项任务十分乏味,而无报酬的学生反而认为这项任务更有趣一些。奖赏或报酬影响内在兴趣的现象被称为“过当效应” 。      在一项研究中(Greene, 1976)让学生从事一项喜欢的数学活动(如设计几何图形),依据他们活动的时间长短进行奖励。奖励结束后,学生可以自愿再活动下去,但没有奖励了。此时,和无奖励的对比组相比,受奖励的学生再持续活动下去的时间明显更少。 奖励对教师的影响     奖赏指导教师而不是学生,结果会使指导教师变得爱批评、不耐心、爱发命令,他们的学生会出现更多的学习上的错误。      而未受奖赏的指导老师能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气氛,取得更优成果。       惩罚的定义与类型 惩罚的原理和定义       惩罚的原理: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将来不太可能被重复。   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 一、体罚 二、斥责 三、矫枉过正         过度补偿         积极练习 四、体力劳动 五、隔离 。。。。。 惩罚的技巧  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何受惩,心服口服。并告之何为良好行为,使他们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改正信心。  惩罚尽量私下进行。  不能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和侮辱其人格。学生最怕老师的讽刺和挖苦,点到为止。  少用罚作业、罚劳动的方式惩治学生尤其高年级学生。  施惩必须心平气和,公平公正,不可偏袒或过激,不可进行劣性转移,既不要把自己的劣性情绪转移给学生。 及时惩罚(错误:秋后算账) 惩罚的副作用      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     逃避和回避情境     模仿惩罚     惩罚成瘾     惩罚升级     施罚者的心理困扰 影响奖惩效果的个体因素  对于比较迟钝的儿童颂扬更有效,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儿童斥责更有效。  两性之间有轻微差别:男孩易受斥责的影响,而颂扬对女孩作用更大。  学习者与进行赞扬和责备的人的关系是融洽的,赞扬和责备才是有效的,否则将成为不屑一顾的受鄙视的东西。 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2、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3、人员的流动,勤换座位。。。 注意: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四、做人为本,成绩为上(2)            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启示:1、对于班级中间学生主要以关注为主,多倾听他们的声音。2、如果要激发一个中等成绩学生的动机,注意要安排其与好学生一起,避免原群体的影响。 四、做人为本,成绩为上(3)    哀莫大于心——看“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Seligman)用小狗做了一个实验。他将小狗放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施予一个会令小狗很不舒服,却还不会致死的电击。小狗在宠子里四处奔逃,尝试多次努力后,还是没有办法逃离笼子,于是只好放弃挣扎,乖乖地被电击。 隔天再电击一次,小狗一开始仍然跳起来惊慌逃窜,但是依然逃不掉。不久,小狗再度趴下来静静地接受电击。最后,小狗完全没有任何想要逃离笼子的表现,乖乖地等着被电击。          习得性无助:       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