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PDF

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 年第3 期 德育研究○ 生活德育论的贡献与局限 杜时忠 [摘 要] 生活德育论是新时期我国德育理论的可贵探索。它紧紧抓住道德知识、道德教育和道 德生活的特殊性,强调德育服务生活、回到生活、引导生活。它成功地批判了政治化德育、知识化德 育和边缘化德育,指明了德育的独特价值,捍卫了德育的独立地位。它极大地改变着我国学校德育的 面貌,使德育受到学生愈益广泛的欢迎。不过,生活德育论也存在不足,那就是:未能建立生活与德 育的双向本质联系,生活逻辑的内涵不清晰,社会批判性不足。 [关键词] 生活德育 道德知识 生活逻辑 “成人”价值 生活德育论是当代中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导理 的指导思想,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内在的发 论之一,是一批先进德育学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探 展逻辑。有人批评生活德育论割断历史,不合逻辑。 索性地回答中国学校德育问题的理论创新。生活德 其实,这是对生活德育论的误读与误批。它表明批 育论并没有止步于学者书斋或大学讲堂,而是借助 评者也许并不了解新时期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历史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东风,走进了神州大地的万 逻辑。 千中小学校,促进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 方式的变革,改变着校园生活,使我国学校德育的 “新时代”。不过,进入 “新时代”的过程并不是轻 面貌焕然一新。它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学校德育改 松愉快的,而是伴随着痛苦与沉重。就学校德育而 革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共识的 “一 言,人们对 “文革”的德育政治化所造成的恶果即 面旗帜”。其作为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合乎逻辑的发 假大空德育深恶痛绝。这种政治化德育所遵从的是 展成果,一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另一方 政治逻辑,把学校德育完全变成了现实政治的附庸, 面,也招致了一些怀疑乃至批评。我们高度肯定生 毫无学校教育的品质与特性,它有三个显著标志: 活德育论对于推动我国学校德育变革所做出的巨大 一是试图把所有学生培养成共产主义者,毫无现实 贡献,也并不讳言它作为发展中的理论,存在自身 可行性;二是德育内容被严重窄化,只剩下单调乏 的局限。 味的政治教条;三是德育方式的运动式与成人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德育界通过清算 “文革”,批判 一、生活德育论是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政治化德育,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德 合乎逻辑的发展 育要从 “天上”回到 “人间”,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 生活德育论之所以在21 世纪成为中国德育改革 段的道德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目标。这可以 本研究为教育部2009 年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学校制度生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ET- 10- 0405)。 1 看作是新时期最初的德育走向生活的呼唤。此处的 二、生活德育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