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 发动机部件(二) 3.1 涡轮 概述:涡轮将热燃气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以驱动压气机和 附件。在涡浆发动机和涡轴发动机中,还为螺旋桨 和旋翼提供轴功率。 1. 涡轮的类型 径向内流式:单级,小型涡轮发动机(如APU) 优点:设计简单,容易制造 缺点:气体流量小,效率低 轴流式涡轮 :现代燃气涡轮发动机主要使用。 3. 涡轮叶片 3.1.2 涡轮的结构 涡轮: 机匣,静子 喷嘴内外罩和转子 涡轮转子结构 涡轮转子rotors组成:涡轮盘disk 涡轮轴shaft 工作叶片blades 连接件connecting 转子的连接结构 转子结构:涡轮转子旋转速度和工作温度高,因此多级 涡 轮一般采用盘鼓混合式结构 设计要求:除了和压气机一样要保证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定心可靠、结 构简单、重量轻、 制造容易、装拆方便外还要注意: (1)减少向轴传热、改善轴承的工作条件; (2)在各种工作条件下,保证各部件定心可靠 (3)多级涡轮转子结构方案要和静子结构方案相协调,以利于涡轮部件的装配 常见定心方式:圆柱面定心、精密螺栓定心、 径向销钉定心、圆弧端齿定心 一、不可拆的盘轴连接 二、可拆卸式盘轴连接-用短螺栓连接 工作叶片及其与轮盘的连接 工作叶片组成: 叶身、榫头、中间叶根 一、叶片抗振措施:调频(切角) 叶片抗振措施:凸台 优点:改善了叶片的振动特性 ??缺点:影响叶片强度以及涡轮效率 ??改进办法:叶尖带凸台结构 叶片抗振措施:带冠叶片 优点:提高涡轮效率,提高叶片刚性, 减振效果好 缺点:加大了叶根离心负荷,容易应力集中 平行四边形叶冠在使用中常出现磨损不一致的问题 二、中间叶根 作用: ??减小叶片对榫头的传热、降低轮缘温度、减小应力分布不 均匀度 ??可引入叶片冷却空气,减小轮盘热应力,减轻 轮盘重量 三、叶片与轮盘的连接 叶片与轮盘用榫头连接: 负荷大; 离心力大; 温度高 因此,涡轮叶片榫头有一些特殊要求: 允许榫头连接处受热可以自由膨胀; 传热性要好,叶片的热量容易传走 枞树型榫头 优点:材料利用合理、重量轻 周向尺寸小、可安装较多叶片 可自由热膨胀、热应力小 装配间隙可产生振动阻尼 装拆更换方便 缺点:应力集中严重 连接处热传导差 加工精度要求高 叶片的轴向固定 2.涡轮间隙控制 涡轮机匣与工作叶片的径向间隙对涡轮效率影响很大,应该尽量减小。 影响径向间隙的因素: (1)工作时由于离心力和热膨胀引起的叶片和盘的伸长; (2)机匣受热膨胀及不均匀 (3)高温带来的转子和机匣的蠕变 (4)转子和静子的偏心度 (5)结构形式所带来的工作中径向间隙的变化 二 减小间隙的措施: 1.减小装配间隙 2. 双层机匣 3.涡轮机匣采用线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4.引来冷却空气控制涡轮机匣的膨胀量, 使涡轮间隙保持在最佳值 3. 涡轮的冷却 涡轮叶片的冷却 对流冷却 顶盖小孔可排杂质 冲击冷却 空心叶片内有导流片,导流片上有小孔与缝隙 气膜冷却 效果好,一般可使温度降低400-600度 发散冷却 第一级导向器叶片冷却 :冲击加对流方式 3.2 喷管 功用:给燃气膨胀,加速,以一定的速度和要求的方向排 入大气,得到需要的推力。 反推装置:按需要产生反推力。 矢量喷管:能使排气流方向产生变化,改变推力方向来操 纵飞机。 消音喷管:减低产生的噪音 3.2.1 亚音速喷管 1. 收敛管道:排气管(尾管),排气锥,整流支柱,收敛 喷口 降低燃气摩擦损失,气流速度通过扩散来降低。 3.2.2 超音速喷管 1. 收敛—扩张喷管 2. 收敛—扩张喷管气流流动状态 收敛—扩张喷管气流流动状态4种类型: (1)亚音速流态 (2)管内产生激波的流态 (3)管外产生斜激波的流态 (4)管外产生膨胀波的流态 若要在拉伐尔喷管出口截面获得超声速气流,喷管出口截面的气体压强必须达到或超过反压值,这一条件称为力学条件 3.3 轴承,封严,附件传动 3.3.1 发动机传力 发动机工作时,在转子与静子上作用有各种负荷。这些负荷中,有的在零件本身或相邻的零部件中抵消或部分抵消,其总的剩余负荷如推力、剩余扭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