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审美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化生活——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 摘要: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去赞同或否定,去做无谓的论争,而应该直面事实,接受事实,研究问题。在深入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利弊后,取其精华,处理好其与其他社会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审美 日常生活 文化 一、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在我看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即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与审美艺术的审美性相交融,具体表现为:人的日常生活把精神美学改写成为一种“眼睛的美学”,视像的消费与生产使精神的美学平面化、生活化,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提供的是一种看得见得、“审美的”日常生活,一种视像与身体快感的精致统一。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呢?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造成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首先是社会形态的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运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带动了当今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及其文化伴生物——大众消费文化,客观上打破了精英文化的一元格局,拉近了文化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其次,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过程的具体结果和直接对象,视像的生产根本上源自于我们时代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快感的高涨欲求和热情追逐——生产是作为消费的同一物而出现的,同时高新技术与大众传媒迅速扩张了视像生产。最后,提倡“世俗精神”论者(如王蒙、李泽厚、张颐武、刘心武等)对于世俗化、对大众文化、对人的欲望、对文艺的消遣娱乐性等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认为世俗精神以及市场经济、大众文化等都不是“人文精神”的对立面,大众文化与人文精神并不矛盾,是物质生活变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反映,而且它标志着世俗文化时代的到来。 不管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因何而起的,这已经成为一种现状,我们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审美泛化倾向,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等。但是消费性的大众审美文化具有民主化、大众化和消费性、低俗性的两面性,我们应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展开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在不放弃审美的超越性、批判性的基础上承认“审美的身体性和娱乐性”。 二、如何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些学者否定日常生活审美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的深层含义其实就是对现实的粉饰和装饰,它隔断了人与真实的现实的联系,并让人沉浸在一种虚假而浮浅的审美幻觉当中,误以为他所接触的现实就是真正的现实。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说“我们的知觉不光需要活力和刺激,同样也需要延宕和宁静的颂地,也需要间断。这一法则宣告了当今流行的美化趋势的失败。全面的审美化导致它自身的反面。万事万物皆为美,什么东西也不复为美。连续不断的激动导致冷漠。审美化剧变为非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既制造了现实的假象,又掩盖了商品原则的秘密,还最终剥夺了人的审美感知。面对这种虚假的日常生活,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做的是祛魅和批判。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批判引发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技术因素,例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倾向于把技术看做由人类把握、支配的工具和手段,技术的弊病在于它把自然当作了与人对立的存在可以凭借工具任意掠夺、改造的对象,随着技术的节节胜利、人们对技术的认同,人也把自身当做了工具和手段,把别人当做剥夺和掠取的对象,这就导致了人的“异化”,技术开始支配操控人类的日常生活。 陶东风认为,在研究评价中国当代大众消费文化的众多著述中,普遍存在将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描述评价框架机械运用到中国的大众文化批评的倾向,而没有对这个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认真的质疑与反省。由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以法西斯德国的国家主义为经验基础与分析蓝本的,所以,它更适合与用来分析与批判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文革”中极“左”意识形态专制与群众文化,因此,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的大众消费文化存在某种错位。就技术问题而言,毫无疑问,当代技术的发明和大规模运用,给当代人类审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但不能因噎废食。以技术力量的负面性来否定当下文化现实中审美存在的技术特性,否定当代技术发达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