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节耕作制度资料
第三章 耕 作 制 度
第一节 轮 作
民国时期 由于生产条件差 洼地多为一年一熟制 即小麦 晒垡 或春种高粱 旱稻 高地多为一年两熟
即一麦一豆 二坡地 高 洼之间的地块 多为两年三熟 麦豆之后 次年种高粱 棉花或谷子等春种作物 一年一熟
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50 一年两熟约占耕地的20 两年三熟约占耕地面积30 复种指数很低 抗日战争期
间 由于弱旱年份较多 轮作略有变化 增加了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面积 复种指数略有提高 隋堤以北和浍河两
岸 人多地少 以高粱 小麦 大豆为主的两年三熟而积已发展到占耕地面积的50 左右 隋堤以南的广大
砂礓黑土地带 人均占有土地较多 仍以一年一熟制为主
1949 年至1957 年 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轮作制 其间主要是小麦 大豆 高粱 谷子等作物 搭配种植红芋 棉
花 芝麻 花生 瓜类等 春种以高梁为主 平均占耕地面积的20 8 夏种以大豆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22 9 秋播
以小麦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 6 在熟制安排上 以高粱 小麦 大豆两年三熟为主体 占耕地面积的
55 7 小部分是小麦 晒垡一年一熟制 这个时期复种指数为144 1 146 2 土地主要靠施肥 休闲 种植
豆类作物 积水冲积物恢复地力 1951 年到1957 年 贯彻执行安徽省委提出的农业 三改 开始扩种红芋 试种水
稻 马铃薯 玉米等高产作物 由于面积不大 作物仍以小麦为主 对传统轮作制度影响较小
1958 年到1978 年 为盲目改变轮作制度时期 1958 年 社会上刮起了 五风 共产风 浮夸风 命令风 干部
特殊化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 农业生产不顾肥水 劳动力等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盲目改变熟制 提出 旱田改水
田 淮北变江南 不适当地扩大水稻面积 改稻的结果 种的多 收的少 粮 棉 油全面减产 烈山区邵山大队改种
600 57
水稻 亩 占耕地面积 因劳力 水利条件跟不上 基本绝收 水稻对肥水要求高 薄洼地改种无收成 只有
在麦 豆两熟的近地 好地改种 这样第一年变成麦 稻两熟 水稻成熟晚 地难整 影响种麦 又不允许改种
其它旱粮 下年只好继续种春稻 形成年年一季稻 打破原来比较合理的轮作制度 从1958 年以后 为解决国需民
食之急 不得不扩种质量差 耗肥多的高产作物 红芋 为了粮食高产 必须多裁红芋 红芋面积越大 地越薄
地越薄 越要栽红芋 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这一时期 主要是小麦 红芋 大豆与高粱 玉米 棉花搭配种植
春种以红芋为主 夏种以夏红芋 大豆为主 秋种以小麦为主 小麦 夏红芋或大豆 春红芋或棉花 高梁两
年三熟制面积占耕地的42 小麦 夏红芋或豆类 芝麻 玉米等一年两熟制面积占耕地面积21 6 春红芋或
棉花 冬闲一年一熟制面积占耕地的31 6 复种指数为144 1 这种轮作制度一直延续到1978 年
1979年至1985年 为轮作制度的调整时期 养地的豆科作物播种面积逐步扩大 其中大豆面积 1979 年占耕
地的23 3 1985 年发展到占耕地的25 35 与此同时红芋的面积逐年减少 1977 年占耕地的31 8 到198
年占耕地面积的25 31 这一时期仍以两年三熟制为主体 占耕地面积的35 2 一年两熟次之 占25 复种
指数增加到157 7 轮作制度合理的调整 使农业生产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促进了农 林 牧 渔的全面丰收
第二节 间作 套种 混种
间作 套种 混种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方法 是我县农民传统的种植经验 常见的间作形式 有高
10
粱与花生 玉米与花生 玉米与红芋 黄豆与红芋 玉米与马铃薯间作 但面积很小 全县仅有 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