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BOT和BT模式在基础设施中应用的SWOT分析
BOT(Build-Operate-Transfer),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是作为私营机构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形式出现的。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由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得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1]。
BOT概念的最终形成是在1984年,由当时的土耳其总理厄扎尔首先在土耳其国家公共部门的私有化项目中加以应用[2]。这一模式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对BOT模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王辉和何伯森对BOT项目的可控制风险与不可控制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分配[3]。赵立力等对BOT项目的可控制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项目公司的参与约束和偿债约束,定量的确定了项目公司资本结构要求,并给出了避免可控制风险的相关条件[4]。李启明和申立银认为特许权期是BOT项目特许专营合同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其长短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回报率,是确定项目所有权与经营权归属的时间界限[5]。赵立力和谭德庆建立了BOT 项目公司进行投资规模决策和政府进行特许权期决策的模型,求得了项目公司的最优投资规模决策和政府的最优特许权期决策,并对影响双方决策的变量进行了讨论[6]。杨屹等采用期权博弃方法就二阶段基础设施BOT项目的建设成本和特许权期的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7]。龚利等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和博弈理论,构建有政府担保条件下特许权期定量决策谈判模型[8]。石磊等指出存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利益外部性和隐蔽检查行为导致私营企业道德风险的发生[9]。周晶等分析了BOT模式下的收费道路价格机制[10]。
BT是Build 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移交模式,指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作为BT模式项目发起人经过法定程序选择拟建的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BT模式项目主办人,并由该BT模式项目主办人在工程建设期内组建BT模式项目公司进行投资、融资和建设,在工程竣工后按约定进行工程移交并从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的支付中收回投资[11]。
对于BT的性质界定,包括邢恩深[12]在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将BT看作是BOT的演变形式;而还有专家将BT看作是PPP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演变。一些学者也对BT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王灏结合地铁奥运支线工程,对BT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BT项目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政策建议[13]。万先进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BT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和控制办法[14]。王洁对BT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代建方的各项风险进行了探讨和全面分析,论述了参与BT模式对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5]。
通过对BOT和BT模式进行文献综述,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两种模式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然而却很少有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更缺乏对这两种模式优缺点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文章,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本文中将BOT模式和BT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对两种模式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存在的机会与威胁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两种模式的战略选择。
BOT模式和BT模式的比较分析
查阅文献发现,一些专家在对BT模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是先对BOT模式进行介绍,然后直接转到对BT模式的叙述,中间缺少了一个转换的环节,没有清楚地将BT模式与BOT模式进行区别界定,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BT模式和BOT模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BOT模式和BT模式都是针对基础设施或公用事业项目的投融资建设模式,由于BT是BOT的演变形式,所以两者最基本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运作过程,两种模式都包含了工程的建设与移交的过程,都是通过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经过法定程序选定的公司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而项目最终都归属于政府。另外,两种模式下,项目的投资者都会成立项目公司来负责整个项目的建设,而在项目整个运作过程中,项目发起人一般都会通过某些担保措施来保证整个项目的建设顺利进行。在融资结构上,两种模式一般都是采取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结构。
对BOT和BT进行比较分析,最主要还是体现在两者的区别上,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两种模式的区别进行分析(表1):
1.1 运作过程不同
在BOT模式中,投资人通过特许经营协议获得一定期限内BOT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并在特许权期内负责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图1)[1]。
BT模式与BOT模式相比,明显的区别在于BT模式少了一个O(Operation),即投资人对项目的运营环节。在BT模式中,工程竣工后,投资人按BT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