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贰章理论与相关文献分析-文化大学机构典藏ccur
農村產業活化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新社鄉協成村為例
第貳章 理論與相關文獻分析
第一節 相關理論
台灣 於2008年研擬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其目的是希望,台灣農村 經過
妥善的規劃建設方式,結合各層面之考量 ,以美化農村景觀,維護農村生態
及產業文化,提升農村居住及人文品質,恢復農村居民在地居住尊嚴,以達
1
成新農村總體建設,農村生命力之再現 。以及近年,更希望能推廣農村產業
已活化農村地方,但目前較無完善的產業活化理論,故本研究採用目賴守男
於民國84年《利用地域資源使地域活化性之計畫方法》為主要論述內容。
一、地域活化
(一)地域活化之意義
楊敏芝(2001)「地域活化」(Local Revitalization) ,係指某個衰
敗或未開發地域以「地方」為基礎,運用完整的地方發展策略,促進地域
社會及經濟的發展復甦,注入地方新的生命力,而地域活化的效益,包含
了實質地方經濟、職工供給等有形效益,亦包含居民地方認同感、歸屬感、
美學品質提昇等無形效益。
當代許多國家皆運用地域內生的潛能,發掘地方資源,以居民由下而
上的力量,去開創地方的多樣性。地域活化的效益取決於此地域是否具有
深厚的文化特質、完善之地方性發展制度、具活力的地方動力,是否以自
主開發技術為基礎,強化地方居民依賴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來發展,並對地
區資源作合理的利用與保育,紮根當地文化去推動地域經濟發展。 2
3
根據郭瑞坤、郭彰仁、鄭心儀 (2007)給予「地區活化」的定義為:
整合運用地方固有之特色資源,以振興地區產業發展及生活品質,朝向突
顯出該地存在與價值定位前進的策略。
4
黃偉晉 (1999)在地區發展體系中,更新(renewal)、再發展
(redevelopment)、再生(regeneration)等名詞是地域開發的重要概念,
再生與再開發等觀念,則除實質環境的改造外,更強調地區機能之重建,
期待藉由改善地區之社會經濟狀況、重振地方文化、提高地區生活品質來
解決地區衰退的問題。由廣義的角度來看,再開發與再生是和活化類似的
1 2008 ,農村再生條例(草案)第一條說明
2 楊敏芝,2001 ,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廠文化產業為例,國立臺北
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3郭瑞坤、郭彰仁、鄭心儀, 2007 ,以鄉村旅遊活化地區發展之策略研究,觀光研究學報,第13
卷第1 期 p23~p45 。
4 黃偉晉, 1999 ,台灣「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執行過程評估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物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農村產業活化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新社鄉協成村為例
概念。
「地域活性化」的貣源係日本於戰後快速發展工業化過城中,因迅速
的經濟與社會變動導致嚴重的城鄉差距問題,因此政府與民間紛紛推動「故
鄉運動」、「造町運動」等,其原始的動機可能僅止於地方經濟的再發展,
但在更多的居民與專家學者參與後,逐漸形成各地方對於未來生活環境的
期許,針對過去的與現有的資源妥善規劃運用。(黃偉晉,1999)
5
根據 (目瀨守男)「利用地域資源使地域活性化之計畫方法」所謂地
域活性化,簡要言之,即「朝向新的目標改變現況,跳躍前進」。嚴密地說,
尌是「超越由日常行為所表達的水準,而提高附加價值的行動」。在農村地
域「新的期望目標」雖然很多,但附加價值的內容可歸納為經濟的附加價
值(所得提高)、社會生活文化的附加價值(生活充足度之提昇),及環境
的附加價值(環境品質的改善)等三項。
LV LV曲線表示長期活性化曲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