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案件侦查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货币犯罪案件侦查 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包括人民币和外币。 行为人制造货币版样或与他人事前通谋,为他人伪造货币提供版样的,以伪造货币罪定罪处罚。 伪造货币的,只要实施了伪造货币的行为,数额较大,不论是否完成全部印制工序,即构成伪造货币罪。 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变造货币罪与伪造货币罪在犯罪构成方面,侵犯的客体一样。 我国目前发行的是第五套人民币。 人民币由我国的中央银行统一印制、发行。 货币作为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延期支付、价值贮藏等基本功能。 伪造货币犯罪,是指仿照人民币或者外币的面额、图案、色彩、质地、式样、规格等,使用各种方法,非法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 货币犯罪罪名包括:伪造货币罪,变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 伪造货币犯罪的数额要求是2000元以上或者币量在200张(枚)以上,变造货币犯罪的数额要求是总面额在2000元以上,其他假币犯罪数额要求是总面额在4000元以上。 行为人制造货币版样,依照伪造货币罪论处。 货币犯罪案件的侦查对策。 (1)、善于发现假币案件线索,扩大立案的材料来源;(2)、根据假币制作特征追查罪犯线索;(3)、整体作战,加强地区之间的协作 ;(4)充分发挥秘侦和技侦手段作用;(5)收集假币犯罪资料,建立犯罪信息库;(6)长线经营,深挖假币源头,扩大战果 试述确定货币犯罪罪名须把握的原则。 答案: (1)对同宗假币实施法律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行为――并列确定罪名,数额不累计,不实行数罪并罚;(2)对不同宗假币实施法律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行为――并列确定罪名,数额累计,不实行数罪并罚;(3)对同宗假币实施法律未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数个行为――择一重罪从重处罚;(4)对不同宗假币实施法律未规定为选择性罪名的行为――数罪并罚。 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客观方面有何区别? 伪造货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仿照货币的图案、式样、色彩、防伪技术等外观特征,假造法定货币的行为。变造货币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真币的基础上,或以真币为基础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增大货币面额或增多货币数量的行为。是否以真货币为基本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是变造货币与伪造货币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伪造货币是“以假充真,无中生有”,而变造货币是“以小变大,以少变多” 货币犯罪:是指侵害国家货币管理制度,违反货币发行、使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破坏国家货币稳定秩序,情节严重,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具体包括:伪造货币罪,变造货币罪,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金融工作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 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以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人民币的发行权属于国家;人民币实行集中统一发行;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唯一的货币印制、发行银行,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 变造货币罪:变造货币罪,是指在真货币的基础上,利用挖补、揭层、涂改、拼凑、移位、重印等多种方法,使其改变为面值、数量、形态不同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代币券:代币券是指部分单位发行的具有一定面额的代替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币券。代币券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承担着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等部分职能,而不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基本特质,不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因此不属于货币。 第二章集资犯罪案件侦查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擅自设立金融机构同时出现,属于牵连犯? 只有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储蓄存款机构才能吸收公众存款。 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试述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何区别。 答案:(1)犯罪的目的不同。集资诈骗罪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观上要通过吸收公众存款,追求本息返还后的剩余价值,即通过资金运用来盈利,在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犯罪的行为不同。集资诈骗罪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则不以使用诈骗方法作为构成犯罪要件之一; (3)侵犯的客体不同。集资诈骗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侵犯的客体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 (4)侵犯的对象不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犯罪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公众资金。而集资诈骗罪行为侵犯的对象可以是公众的资金,也可以是其他的单位、组织的资金。 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主观上只能是故意,无论出于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