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解新课改体理新理念2015黄石名师网
PAGE
PAGE 13
理解新课改 体现新理念
湖北黄石二中 王长明
(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一、新课改《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
二、新课改能力考查的体现
1、注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这类试题及参考答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的常见题型:过程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
2、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空间定位的方法
●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区域学习及比较的方法
3、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季节差异及生活应对措施
●中西部地区人口、城市、交通的区位特点及形成原因
●生态脆弱区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4、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对于全球变暖的认识
●城市热岛效应
●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农业发展方向(如地方特色农业: 薰衣草“香溢” 丝绸之路)
●能源安全问题(油、气、煤、核电等)与中俄油气管道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合作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两型社会”、“GGDP”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如华北、西南地区的持续旱灾、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的8.1级地震、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
●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做过点也应该)与“马铃薯经济”
●航天科技与科学考察
●重大工程建设(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高速铁路、大江大河的治理等水利工程)
●产业转移问题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干旱缺水、土壤次生盐碱化、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赤潮、咸潮、灰霾、核辐射等)
●“义新欧” 中欧班列车开通
●“APEC” 蓝与雾霾治理
●“一带一路” 与“中巴经济走廊”
●“京津冀一体化” 与“申奥”
●上海、福建等自贸区的建设
三、学习张亚南2篇文章
1、中地参2013年第9期《注重分析 规避模式》(p61)
近些年来试题的设问着意刻画了新的角度和层次,引导考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深入分析现实的地理问题、推导论证、评价结果,并表达态度和价值观。
近年出现的对高考题的简单模仿的大量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却不断将设问程式化、答题模式化。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时,习惯归纳各种可供学生记忆的规律,除知识规律外,更多的是答题规律。学生在考试时或因刻意遵循固定的答题模式而忽视试题设计的意义,答非所问;或根本无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知,题目答案的获取,都需要通过对所提供的理信息和当地地域环境有较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经过缜密的分析过程才能得出。由于材料的新颖、典型和独特,要“套用”现成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试题的设计和编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过程,是为了实现考试目标而对学科知识不断深化、对考生思维能力不断开拓的过程。以往的试题也大都是素材新颖、设问巧妙,答案设计也基本经得起推敲。但一经面世,在备受赞誉的同时就被“妖魔化”了,立即被钉死在“模式化”的备考法则上,成为以后的答题宝典。这样就使得鲜活的知识再无生机,亦使所考查的能力演变为异化了的应付考试的能力。
其实,知识是有生命力的,它能被人类一代代地传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生长和深入,增加新的内容,引领探寻方向;当它与个体的经验、需求结合起来时,还能幻化出新的知识增长点,成为创新能力的源泉。而如果把活的知识学“死”了,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耻辱。
毋庸置疑,简单、生硬地套用固定答案的答题“模式”,正逐渐销蚀着地理学知识鲜活的生命力。希望我们共同努力,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
2、中地参2013年第10期刊首语《当学习成为生活方式》
目前的高考题,已成为学习过程的延续。放眼地理高考试卷,满目一新。全新的材料构置出全新的情境:各种以新形态出现的图像、充满新数据的表格、来自地球及人类社会各层面典型的地理事物或成果的呈现、新地理技术手段的使用等。考生必须先读懂或学会这些知识、信息,方能够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还原、联系已学过的地理规律、原理,进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能力得以展现,思维的质量得到充分认定。这样,学习与测试这两种不同目标、过程和方式的教育环节在高考试卷上自然交会、融合在一起,犹如山水相依。
将回答考试问题的过程当做学习的过程,就是考试的境界达到了更高的层次。每一道试题,每一份试卷,都是对原有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整。对这样的考试,那种惯用的、“题海”式的复习备考方法就显然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Y∕T 6540-2021 钻井液完井液损害油层室内评价方法.pdf
- 第18课 《我的白鸽》课件(共46张PPT).pptx VIP
- 2025-2030中国裹粉市场动向追踪与企业经营发展分析研究报告.docx
- 精品解析: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版).docx VIP
- 工艺评审报告、评审意见汇总表 .docx VIP
- 延安市各区县地表水系图.pdf VIP
- 初一语文语文朝花夕拾名著阅读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及答案.pdf VIP
-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 第0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习任务单).docx VIP
- 土地增值税清算与最新土地增值税反避税应对实务.ppt VIP
- 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